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来高树下,独坐青苔石。
涧雨落余霏,衣裳淡生碧。
道因微物悟,理向玄言析。
习静自无营,何妨处嚣寂。
白话文翻译:
偶尔来到高大的树下,独自坐在青苔覆盖的石头上。
山涧的雨水洒落,留下了细腻的雨丝,衣裳因而泛起淡淡的绿色。
通过微小的事物领悟道理,从深奥的言辞中分析哲理。
习惯于安静自然无所追求,又何妨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呢?
注释:
- 偶来:偶然来到。
- 高树下:高大的树木之下。
- 青苔石:长满青苔的石头。
- 涧雨:山涧里的雨。
- 余霏:剩余的雨雾。
- 淡生碧:衣裳因湿气而显得青翠。
- 道:指道理或哲学。
- 微物:细小的物体。
- 理向:理性、道理的方向。
- 玄言:深奥的言辞。
- 习静:习惯于宁静。
- 无营:没有追求或目标。
- 何妨:有什么妨碍,意为“无妨”或“没关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意境与道教哲学的追求和隐逸生活的理想相近,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字子华,号澄海,晚号云涛,著有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融入个人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初夏时节,作者在宁真道院游历,受到自然环境和道教思想的启发,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高树、青苔石和山涧雨水的细腻观察。首句“偶来高树下”展示了一种随意和自然的态度,诗人仿佛在不经意间找到了一个静谧的栖息之所。接下来的句子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湿润而清新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初夏的气息。
“道因微物悟,理向玄言析”展示了诗人对万物的思考和领悟,他通过观察微小的事物来领会深刻的道理,表现出一种哲学的深度和智慧。最后两句“习静自无营,何妨处嚣寂”意在强调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虽身处喧嚣之中,心中却可以保持一份清净。这种对宁静的向往和对外界喧嚣的淡然,折射出一种道家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融洽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来高树下:偶然来到高大的树木下,传达出一种随意和放松的状态。
- 独坐青苔石:独自坐在青苔覆盖的石头上,强调孤独与自然的结合。
- 涧雨落余霏:山涧的雨水洒落,留下细腻的雨丝,营造出清新湿润的环境。
- 衣裳淡生碧:衣裳因湿气而显得青翠,形象地描绘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 道因微物悟:通过微小的事物领悟道理,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 理向玄言析:从深奥的言辞中分析哲理,表现了对智慧的追求。
- 习静自无营:习惯于安静,自然没有追求,体现一种随和的生活态度。
- 何妨处嚣寂: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强调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衣裳淡生碧”比喻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 对仗:如“习静自无营,何妨处嚣寂”,增强了诗的对称美感。
- 意象:青苔、涧雨等意象生动描绘了自然之美,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喧嚣中保持内心平静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道理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树:象征自然的伟岸与宁静的庇护。
- 青苔石:代表着岁月的沉淀与自然的和谐。
- 涧雨:象征清新与生命的滋养。
- 衣裳:表现人与自然的联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偶来高树下”意指: A. 偶然来到高大的树下
B. 经常去高树下
C. 喜欢高大的树 -
“道因微物悟”中的“微物”指的是: A. 大的事物
B. 微小的事物
C. 不重要的事物 -
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喧嚣
B. 无所谓
C. 向往宁静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描绘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与静谧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杨基《初夏过宁真道院》 vs 陶渊明《饮酒》: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但杨基更强调哲理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田园的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与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