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莫赎》

时间: 2025-01-11 23:45:26

久探幽冥入梦途。

相依情景尽如初。

团团犹作儿童戏,默默能温村塾书。

教命短,嫉才疏。

苍天有意只存愚。

拈毫断指终难报,伤手临棺尚药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探幽冥入梦途。相依情景尽如初。
团团犹作儿童戏,默默能温村塾书。
教命短,嫉才疏。苍天有意只存愚。
拈毫断指终难报,伤手临棺尚药敷。

白话文翻译:

长久地探索幽暗的梦境,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的情景。
团团围绕依旧像儿童在嬉戏,默默地温习村里的书本。
教诲的时间短暂,才华却常常受到嫉妒。
苍天似乎只愿保留愚昧的存在。
即使拿起笔来写字,断了手指也难以回报,
在临终之时伤痛依旧需要药物来敷治。

注释:

  • 幽冥:指幽深的境界或梦境。
  • 相依:互相依靠,形容亲密的关系。
  • 团团:形容围绕的样子。
  • 儿童戏:儿童嬉戏玩耍的样子,象征天真无邪。
  • 村塾:乡村的学堂,指传统的教育场所。
  • 教命短:教导的时间短暂,命令或责任也很短。
  • 嫉才疏:嫉妒人才的稀少和疏远。
  • 苍天:指上天,象征命运或自然。
  • 拈毫:指拿起笔来写字。
  • 断指:形容受伤或失去能力。
  • 临棺:临终时,面对棺材的情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绮,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见长。她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常常在传统文化中探寻现代的价值观。

创作背景:

《鹧鸪天 莫赎》创作于现代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交错描写,表达了对教育、才华与命运的思考,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活的困惑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梦途”为引子,开篇即营造出一种缥缈而神秘的氛围,似乎在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诗人在“相依情景尽如初”中,表达了对初始情感的怀念与珍视。这种情感如同童年时的游戏般纯真,然而随着成长,现实的压力与短暂的教导使得这种纯真变得愈发珍贵。

接下来的几句强调了社会对人才的嫉妒与压制,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尤其“苍天有意只存愚”一语,反映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

最后几句以“拈毫断指终难报”作为结尾,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与成就感的追问,令人深思。整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形成了深刻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歌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探幽冥入梦途”:表达了在梦境深处的探索,象征着对内心和过去的追寻。
  2. “相依情景尽如初”:强调过去情感的恒久与纯真。
  3. “团团犹作儿童戏”:用儿童的嬉戏比喻人们对简单快乐的渴望。
  4. “默默能温村塾书”:指在默默无闻中积累知识,体现出对教育的尊重。
  5. “教命短,嫉才疏”:反映教育的短暂与对有才之人的嫉妒。
  6. “苍天有意只存愚”: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愚昧。
  7. “拈毫断指终难报”:表达了对自身努力的无奈与无力回报的痛苦。
  8. “伤手临棺尚药敷”: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需面对伤痛,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儿童戏相提并论,营造出无忧无虑的氛围。
  • 对仗:诗句形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苍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教育、人生短暂与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性与命运的无奈与抗争,情感基调深沉而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梦途:象征内心的探索与追寻,暗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 儿童戏:代表纯真与快乐的时光,反衬成年后的复杂。
  3. 村塾:象征传统文化与教育,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
  4. 苍天:象征命运与人生的无常,暗示对人生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儿童戏”象征什么?

    • A. 纯真快乐
    • B. 复杂的人际关系
    • C. 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A
  2. “苍天有意只存愚”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人生的短暂
    • B. 社会的冷漠
    • C. 人性的愚昧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拈毫断指终难报”是指什么?

    • A. 受伤的无奈
    • B. 对教育的追忆
    • C. 遗憾的回报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黄绮《鹧鸪天 莫赎》李白《庐山谣》
    • 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黄绮更侧重于个体的内心探索与社会的冷漠,而李白则强调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现代诗歌鉴赏》
  • 《诗词与人生》
  • 《唐诗宋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