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时间: 2025-01-11 05:38: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作者: 苏轼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余修竹。
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
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
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卧听邻寺钟,书窗耿残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李野夫公的故居时的情景。彭蠡湖的东北源头,庐阜山的西南山脚,这里有谁在水边修建了房屋,种下了一对美丽的玉树?我思念的那个人已经看不见,破旧的宅院中只剩下几株修竹。四周的邻居都警惕地不敢打扰,十亩田地像捆束一样郁郁葱葱。我在仲夏初来到这里,竹笋已经解开包裹,呈现出新绿。幽鸟在我身边鸣叫,野人邀请我留宿。我徘徊于此不忍离去,微弱的月光挂在高大的树木上。遥想将来再回来时,解开头上的巾帕和朋友们相聚。夜里与老兄弟对床而卧,听着雨声敲打竹屋。我躺在床上,听着邻寺的钟声,书窗前的烛光还在微微闪烁。
注释:
- 彭蠡: 彭蠡湖,位于今江西省,东北源即其源头。
- 庐阜: 庐山的南面,指山的西南麓。
- 一双玉: 比喻树木的美丽,形容树木如同玉器般珍贵。
- 破宅: 破旧的宅院,指故居的残留。
- 森似束: 形容竹子茂密,像捆成一束一样。
- 解箨: 解开包裹,指竹笋抽出新竹的样子。
- 幽鸟: 指在幽静环境中鸣叫的小鸟。
- 微月: 微弱的月光。
- 解组巾: 解开头巾,象征与朋友的亲密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情感深邃,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至建昌时,表达了他对故人和故居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故居的眷恋。开头以地理位置引入,呈现出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彭蠡湖的清澈和庐阜山的雄伟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种此一双玉”的描写,体现出对故人李野夫公的敬仰与思念。
在诗中,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如“解箨呈新绿”描绘出夏日生机勃勃的场景,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幽鸟的鸣叫和野人的款待都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
情感的深处,诗人透露出不舍与期盼。月光挂在树梢上,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惆怅,但对未来再回归的憧憬又带来希望。最后,以“卧听邻寺钟,书窗耿残烛”结束,显示出夜晚的宁静与深思,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两句交代地点,设置场景。
- 第三、四句通过“思之不可见”表达对李野夫公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
- 中间几句写自然景象与人际交往,描绘诗人在此的体验。
- 最后几句表现出对未来的向往与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
-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双玉”比喻树木的美丽。
- 拟人: “幽鸟向我鸣”,形象地描绘鸟儿在与人互动。
- 对仗: 如“卧听邻寺钟,书窗耿残烛”,形成音韵的和谐。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环境,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玉树: 象征美好与珍贵,代表对李野夫公的怀念。
- 修竹: 象征坚韧与长青,表现自然的生机。
- 微月: 象征夜晚的宁静与思索。
- 钟声: 传达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沉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庐阜”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南方山脉
B. 北方山脉
C. 西南山脉
D. 东北山脉 -
“一双玉”指的是诗中的什么意象? A. 鸟
B. 树
C. 竹
D. 水 -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惆怅
B. 期待
C. 愉悦
D. 忧伤
答案: 1.C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 李白《月下独酌》: 表达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王维: 两位诗人在表现自然与人情上各具特色,苏轼的诗歌更为奔放,王维的则更显凝静,二者在意境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