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州西湖》
时间: 2025-01-11 06:06:19意思解释
许州西湖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
来従古城角,夜半传新响。
使君欲春游,浚沼役千掌。
纷纭具畚锸,闹若蚁运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犹怏。
惟有落残梅,标格若矜爽。
游人坌已集,挈榼三且两。
醉客卧道傍,扶起尚偃仰。
池台信宏丽,贵与民同赏。
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
颍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
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
白话文翻译:
西湖在细雨中显得格外晴朗,春天的水面波光粼粼,延绵不绝。
我从古老的城角走来,夜半时分传来新的声响。
使君想要春游,挖掘池沼让人忙碌不已。
人们纷纷拿着铲子,热闹得像蚂蚁搬家。
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机勃勃,然而我心中仍感寒意。
只有那落下的残梅,仍然保持着清爽的气质。
游人已经聚集,提着酒壶的有三人,也有两人。
醉客躺在路旁,扶起仍然摇摇欲倒。
池台真是宏伟美丽,和百姓一起欣赏是多么珍贵。
但恐怕城中的欢乐,未曾知道乡野的愁苦。
颍川的七个地方我都未曾到过,乡间的气息依旧苍茫。
谁能理解,远在万里之外的我,独自对湖水长久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滟滟: 波光闪烁的样子。
- 使君: 指的是地方官员或有权势的人。
- 夭桃: 指的是早春开花的桃树。
- 坌: 形容人群聚集的样子。
- 偃仰: 倒下或仰卧的状态。
典故解析:
- 颍川: 古地名,指现在的河南省,苏轼的故乡,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生活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以豪放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现了他在西湖游赏时的感受,透过自然景物表现出对人情世事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许州西湖》展现了苏轼对西湖美景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雨后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生机盎然,给人一种清新与宁静的感觉。诗人以“使君欲春游”开篇,暗示了地方官员对自然美的向往,随后描绘了人们热情参与春游的景象,仿佛能听到铲子与泥土碰撞的声音,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春日气息。然而,诗的后半段转向个人情绪的流露,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城市喧嚣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最后的“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更是将个人的孤独与思念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邃与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湖小雨晴: 描绘了春雨过后的西湖,清新明朗的景象。
- 滟滟春渠长: 水面波光粼粼,春天的水流绵长。
- 来従古城角: 表示诗人从古城的某个角落走来,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
- 夜半传新响: 夜晚传来的新声音,象征着生活的活力与变化。
- 使君欲春游: 提到地方官员想去春游,反映了对自然的向往。
- 浚沼役千掌: 描绘人们忙于挖掘池沼的场景,显示出春游的热闹。
- 纷纭具畚锸: 形容众人手忙脚乱,热闹的气氛。
- 夭桃弄春色: 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机勃勃。
- 生意寒犹怏: 尽管春色迷人,诗人心中仍有一丝寒意。
- 惟有落残梅: 只有落下的梅花,象征着清冷与孤独。
- 游人坌已集: 游人已经聚集,体现出热闹的场景。
- 池台信宏丽: 池台的宏伟与美丽,反映自然的美。
- 贵与民同赏: 强调与百姓共同欣赏的珍贵。
- 但恐城市欢: 担心城市的欢乐掩盖了乡野的愁苦。
- 颍川七不登: 诗人未曾到过的地方,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 野气长苍莽: 乡间的气息苍茫,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谁知万里客: 远方的游子,表达孤独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闹若蚁运壤”,将人群的忙碌比作蚂蚁搬家,形象生动。
- 对仗: 如“游人坌已集,挈榼三且两”,工整而富有节奏感。
- 拟人: “夭桃弄春色”,赋予桃花以生动的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与人们的欢愉,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繁华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 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春雨: 象征着新的开始与生机。
- 桃花: 代表春天的希望与活力。
- 残梅: 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湖”是指哪一个地方?
- A. 北京
- B. 杭州
- C. 苏州
-
诗人对城市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忧虑
- C. 无所谓
-
“夭桃弄春色”中“夭桃”指的是什么?
- A. 早开的桃花
- B. 枯萎的桃树
- C. 桃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滕王阁序》 by 王勃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许州西湖》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均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前者偏向对田园美的感悟,后者则更关注于人事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淀。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