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金陵
作者:陆仁 〔元代〕
丽正门当天阙高,
景阳台下草萧萧。
江围大地蟠三楚,
石偃孤城见六朝。
落日不将遗恨去,
秋风能使旅魂消。
忘情只有龙河柳,
烟雨年年换旧条。
白话文翻译:
在丽正门前,天阙高耸入云;
景阳台下,草木凋零。
江水环绕大地,蜿蜒如龙,
孤城石壁,历见六朝兴衰。
落日虽不带走遗恨,
秋风却能消散旅人的思乡情。
唯有那龙河边的柳树,
在烟雨中年年更换旧枝条。
注释:
字词注释:
- 丽正门:指南京城的一个重要门,象征着城的雄伟。
- 天阙:指高耸的天宫,形容建筑的高大。
- 草萧萧:形容草木凋零的样子,表达秋天的萧条。
- 三楚:指楚国的三大区域,表示广阔的地理空间。
- 六朝:指东吴、东晋、南朝等六个朝代,表现历史的沧桑。
- 遗恨:留下的遗憾或思念。
- 旅魂:旅人的心情,思乡之情。
- 龙河柳:形容龙河旁的柳树,常用来表达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典故解析: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六个朝代,与南京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反映了城市的历史积淀。
- 龙河:可能指长江,象征着流动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仁,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精炼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著称。其诗多描绘江南风光,感悟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与历史变迁使得诗人常感怀故乡与历史的沧桑,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悟。
诗歌鉴赏:
《题金陵》以其清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金陵这座古城的独特情感。诗的开头“丽正门当天阙高”,描绘了金陵城的雄伟,瞬间抓住读者的视线。而“景阳台下草萧萧”则通过对比,展现了秋天的萧条,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
接下来的“江围大地蟠三楚,石偃孤城见六朝”,不仅描绘了地理的广袤,也通过“六朝”的历史典故,唤起了人们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与感慨。此时,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结合,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思考。
“落日不将遗恨去,秋风能使旅魂消”表达了在时间的流逝中,虽然不可能消除对往昔的遗憾,但自然的变化却能够缓解旅人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忘情只有龙河柳,烟雨年年换旧条”通过柳树的意象,传达了对于故土的深情与不舍。
整首诗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融合了作者的情感,展现出一种既怀旧又清新的情感基调,令人在感叹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丽正门当天阙高:描绘金陵的壮观,给人以高远的视觉冲击。
- 景阳台下草萧萧:反映了秋天的忧伤,形成一种对比。
- 江围大地蟠三楚:描绘江水环绕的壮丽,展现了金陵的地理特征。
- 石偃孤城见六朝:历史的深邃感,表现出沧桑的变化。
- 落日不将遗恨去:强调时间的无情,遗憾难以消除。
- 秋风能使旅魂消:秋风可以带走思乡之情,表现自然的安慰。
- 忘情只有龙河柳:柳树成为思念的象征,表达对故土的深情。
- 烟雨年年换旧条:体现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金陵比作历史的见证,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与历史的意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金陵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故土的深情,展现了个人与自然、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丽正门:象征着金陵的壮丽与历史。
- 景阳台:代表高处的观景点,引发思考。
- 江水:象征流动的时间与记忆。
- 柳树:思念与离别的象征,具有文化内涵。
- 落日与秋风:时间与季节的交替,带有哲理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哪几个朝代?
A. 唐朝、宋朝、元朝
B. 东吴、东晋、南朝
C. 明朝、清朝
D. 汉朝、魏朝、晋朝 -
诗中的“龙河柳”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对故土的思念
C. 历史的沧桑
D. 秋天的萧条 -
“落日不将遗恨去,秋风能使旅魂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人生的无望
C. 对自然的感激
D. 对历史的讽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 李白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 陆仁《题金陵》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描绘了旅途中的思乡情,但陆仁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描绘,而王维则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展现了人际情感的深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辞典》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深入理解陆仁的《题金陵》及其丰富的历史与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