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
时间: 2025-01-11 07:58: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日滞留江上村,定知芳草怨王孙。
题诗寄远方挥翰,扶杖登高独出门。
柳色忍看成感叹,花前归思自飞翻。
浮阳披冻虽才弄,已觉春工漏一元。
白话文翻译:
在人日的节日里,我滞留在江边的村庄,想必那芳草都在怨恨王孙的离去。
我在这里题诗寄给远方的朋友,扶着拐杖,独自走出家门。
看到柳树的颜色,不禁心生感慨,花前的思绪也随风飞舞。
即使阳光照耀着,仍然感到微寒,已经意识到春天悄悄地在流逝。
注释:
- 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古代习俗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自己的生日。
- 芳草:指春天的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王孙:王孙指王室的后代,常用来比喻年轻的贵族,或指代离去的游子。
- 题诗寄远方:写诗寄给远方的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 扶杖登高:用手杖支撑着身体,形象地表现出老年的孤独和无奈。
- 浮阳:指阳光,意象中带有温暖的感觉,但此处与“冻”字结合,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文皆有很高成就,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之一。苏轼的创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雅安滞留,目睹春日的景象,感受到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情绪。诗中透露出对自然的感悟及人生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的惋惜。
诗歌鉴赏:
《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日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悟。诗的开头以“人日”引出,带有节日的欢愉,但随即转入对离别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通过“芳草怨王孙”的描写,诗人传达出自然界对离去者的惋惜,暗示着对人事无常的感叹。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扶杖而出,象征着年迈与孤独,透出一种无奈的情感。在看到柳色的瞬间,诗人想起了过去,令人不禁感慨万千,而“花前归思自飞翻”更是表现出那种对往昔的思念如同花瓣随风飘荡,难以捉摸。最后,诗人意识到尽管阳光温暖,但春天却在悄然流逝,令人倍感惋惜。
整首诗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想,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共鸣,折射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时间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日滞留江上村:在“人日”节日里,我滞留在江边的村落中。
- 定知芳草怨王孙:想必那芳草在怨恨王孙的离去。
- 题诗寄远方挥翰:我在这里写诗,寄给远方的朋友。
- 扶杖登高独出门:我用拐杖支撑着身体,独自走出家门。
- 柳色忍看成感叹:看到柳树的颜色,不禁感到惆怅。
- 花前归思自飞翻:在花前思念起往事,思绪如花瓣般随风飘荡。
- 浮阳披冻虽才弄:即使阳光温暖,依然感到微寒。
- 已觉春工漏一元:已经意识到春天的时光悄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绪比作随风飘舞的花瓣,形象生动。
- 拟人:将芳草赋予怨恨的情感,增强自然与人心的联系。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以及对往昔的怀念,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日:象征着庆祝与生机。
- 芳草: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对往日的依恋。
- 柳色:象征着春天的气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
- 花前: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思念。
- 浮阳:象征着温暖与光明,但也暗含流逝的时间。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时间、生命的感悟与反思,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密切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人日”指的是哪一天? A. 农历正月初一
B. 农历正月初七
C. 农历二月初七
D. 农历三月初七 -
诗中“扶杖登高”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A. 年轻有力
B. 孤独无助
C. 喜悦快乐
D. 旅途愉快 -
“芳草怨王孙”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离别的惋惜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友情的珍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思考与感悟。
- 李白《静夜思》: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悟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苏轼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