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时间: 2025-01-26 02:08:26

门前歌鼓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前歌鼓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白话文翻译:

在门前,歌声和鼓声交织,朋友们欢聚一堂;然而在这一间静室中,清风袭来,冷得像要结冰。我不把琉璃灯光随意照亮佛像,这才明白,真正的无尽本来就没有灯光。

注释:

  • 门前:指诗人所处的环境,暗示灯火辉煌与安静内心的对比。
  • 歌鼓:指节日庆典中的音乐,象征热闹的场景。
  • 斗分朋:斗分指分开、分散,朋指朋友,意为朋友们在此聚会,气氛热烈。
  • 一室清风:指室内的清风,象征一种清静的氛围。
  • 琉璃:指一种透明的玻璃,古时用于点灯,象征世俗的光明。
  • 无尽本无灯:无尽表示无穷无尽的本性,暗示真正的真实不依赖于外在的灯光。

典故解析:

  • 琉璃照佛:琉璃灯光照亮佛像,表示对佛法的尊重与追求。然而在诗中,诗人却选择不照亮,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式的内心境界。
  • 清风冷欲冰:体现了一种宁静和清冷的心境,可能与当时的节气(上元)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和仲,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作品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北宋时期的上元节,反映了节日的热闹与个人内心的宁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与个人内心的清冷。开头两句“门前歌鼓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展现出了外界的欢声笑语与内心的孤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身处热闹的场合,却选择在一间清冷的室内独处,反映出他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诗人通过不照亮佛像,暗示世俗的光明并不是真正的光明,真正的智慧与启迪来自内心的觉悟,而非外在的形式。这种哲理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节日氛围上,更深入到了对生命与存在的反思,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前歌鼓斗分朋:描绘出热闹的场景,朋友们欢聚一堂,气氛融洽。
  2. 一室清风冷欲冰:转折到室内的宁静,冷风习习,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清冷。
  3. 不把琉璃闲照佛: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超然,表明不愿借助世俗之物来追求精神的光明。
  4. 始知无尽本无灯:强调了内心的觉悟,真正的智慧是无尽的,超越了肉眼所见的灯光。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热闹和静谧的对比,突出内心的孤独。
  • 隐喻:琉璃灯与内心的光明形成隐喻,表达出对真实智慧的追求。
  • 拟人:清风冷欲冰,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氛围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世俗繁华的超然与对内心真实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鼓:象征热闹、欢庆的氛围。
  • 清风:象征宁静、内心的清明。
  • 琉璃灯:象征外在的光明与形式。
  • :象征智慧、觉悟与真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上元节
    • C. 端午节
  2. 诗人对琉璃灯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崇拜
    • B. 超然
    • C. 依赖
  3. 诗中提到的“清风”象征什么?

    • A. 热闹
    • B. 宁静
    • C. 迷茫

答案:

  1. B. 上元节
  2. B. 超然
  3.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反映了动荡中的思考,表现出对家国的忧虑。
  • 王维《鹿柴》:同样体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风格上与苏轼有所相似,但更加侧重于自然的描绘。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精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