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尔投生久,犹堪梦里征。
亡亲俱见否,故国去归曾。
谁指来匡岳,遥寻到秣陵。
谆谆询未答,钟动怨邻僧。
白话文翻译:
你投胎已经很久了,难道在梦中还能征战吗?
亡故的亲人都见到了吗,故乡你是否曾经回去?
谁能指引我到匡岳山,我遥远地寻找秣陵。
我反复询问却没有答案,钟声响起让我怨恨那邻近的僧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道尔:指的是你,代指已逝的亲人。
- 亡亲:指已经去世的亲人。
- 匡岳:山名,可能指代某种象征意义。
- 秣陵:古地名,今南京,诗中提到的故乡所在。
- 谆谆:反复询问的样子。
- 邻僧:指身边的和尚,可能暗示对方的冷漠或无能为力。
典故解析:
- 匡岳:出自《山海经》,传说是一个神山,象征着理想和归宿。
- 秣陵:古时南京的地名,代表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渊,明代诗人,以其情感细腻和意象深邃著称。生平多游历,诗作常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渊对亡弟的追思之际,可能受到家庭变故或社会动荡的影响,反映出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和对故国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金陵夜梦亡弟汉》通过梦境和追忆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开头的“道尔投生久”即展现了对亡弟的深切思念,仿佛在梦中还希望与之相见。接下来的“亡亲俱见否”则是对亲人是否在天堂相聚的疑问,透露出一种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地名如“匡岳”和“秣陵”,不仅是对故乡的直观描绘,更寓意着对归属和安宁的渴望。黄渊在此用“遥寻”一词,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寻与向往,而“谆谆询未答”则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最后的“钟动怨邻僧”将情感推向高潮,钟声的响起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象征,也暗示了与世俗的隔阂与对无情的怨恨。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丰富,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亲人的追忆,也有对故乡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亲情和归属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尔投生久:指已故者投胎已久,暗示时间的流逝。
- 犹堪梦里征:在梦中是否还能与逝者重聚,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期待。
- 亡亲俱见否:询问亡故亲人是否在天上相聚,体现对亲情的渴望。
- 故国去归曾:对故乡的思念,是否曾经回归。
- 谁指来匡岳:渴望有人指引,象征寻找理想与归宿。
- 遥寻到秣陵:寻找故乡的渴望,秣陵象征着内心的归属。
- 谆谆询未答:反复询问却得不到回应,体现孤独。
- 钟动怨邻僧:钟声响起,表达对旁人的怨恨与冷漠。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梦里征”比喻对亲人的思念。
- 拟人:钟声似乎有情感,传达出作者的孤独。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际疏离的怨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象征思念和希望
- 亡亲:代表失去和对亲情的渴望
- 匡岳:象征理想和归宿的渴望
- 秣陵:故乡的象征,承载着对过去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亡亲”,指的是: A. 朋友
B. 亲人
C. 诗人自己
D. 陌生人 -
“钟动怨邻僧”表现了诗人对谁的情感? A. 自己
B. 逝去的亲人
C. 旁边的和尚
D. 故乡 -
诗歌的主要主题是: A. 对生活的赞美
B. 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渴望
C. 对友情的珍视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中的对历史的追忆与《金陵夜梦亡弟汉》对亲情的追思形成对比,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后者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入挖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黄渊生平与作品研究》
-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