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登灵岩访琴台遗址,下憩落红亭,题句。和梦窗韵》
时间: 2025-02-04 18:15:2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八声甘州
登灵岩访琴台遗址,下憩落红亭,题句
作者: 汪东 〔清代〕
原文展示:
问吴宫鹿走是何人,当时为占星。望湖波杳渺,鸱夷一舸,同载倾城。犹胜沈渊玉冷,剑水吐蛟腥。胥愤千年在,呜咽涛声。藓蚀荒台琴意,换几番宫徵,尘梦都醒。想西施妆罢,曾对越山青。倚天风思随秋远,遣霜红相伴落烟汀。空题恨似弹棋局,心事难平。
白话文翻译:
问那在吴宫中奔跑的鹿是何人,曾几何时为占星者。望着湖面波光粼粼,鸱夷的船只一起载着倾城之美。岂不胜过沈渊中的寒玉,剑水中吐出的蛟龙腥气。胥国的愤懑已千年仍在,涛声哀咽。苔藓侵蚀了荒凉的琴台,几度更换了乐曲,梦中的尘埃渐渐清醒。想起西施妆完之后,曾在越山青翠的景致下。倚着天风思绪随秋远去,霜红相伴着飘落的烟云。空叹恨意如同棋局般难以平息,心中的愁苦难以抚平。
注释:
- 吴宫:指古代吴国的宫殿,常用作诗词的背景象征。
- 占星:古代通过天文现象预测吉凶的学问。
- 鸱夷:古代的一个水上民族,常与美丽的女子相联系。
- 沈渊:传说中的深渊,寓意寒冷与危险。
- 胥愤:指胥国的仇恨与愤怒。
- 宫徵:古代音乐的调式,象征着乐曲的变化与情感的流转。
典故解析:
- 西施:春秋时期的美女,传说因其美貌而助越国复仇。常被用作美的象征。
- 越山:指越国的山脉,常用来表现忧愁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于清朝中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登灵岩访琴台之时,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历史感。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交织的诗作。开篇以“问吴宫鹿走是何人”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的场景,诗人以古代的吴宫作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接下来的描绘中,湖面波光粼粼,鸱夷船只的出现似乎在强调一种美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回忆起沈渊的寒气和剑水中的蛟龙,进一步反映了对历史的沉重感受。特别是“胥愤千年在,呜咽涛声”一句,传达出一种对历史遗恨的深刻感悟。诗中“藓蚀荒台琴意”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令人感叹岁月无情,曾经的美好已被时间侵蚀。
在后半部分,诗人想起了西施,借此抒发对美与爱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感伤。最终一句“心事难平”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纠结。
整首诗在情感上具有深邃的内涵,既有历史的沉重,又有个人的孤独思索,展现了诗人对美德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吴宫鹿走是何人:开篇提问,设下悬念,带出历史背景。
- 当时为占星:暗示过去的辉煌与神秘。
- 望湖波杳渺,鸱夷一舸:描绘宁静的湖面和船只,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氛围。
- 同载倾城:美人与船同在,寓意着美的传承。
- 犹胜沈渊玉冷:寒冷的沈渊与美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美的怀念。
- 剑水吐蛟腥:暗示危机与潜在的危险。
- 胥愤千年在,呜咽涛声:历史的愤懑与自然的哀鸣交织。
- 藓蚀荒台琴意:意象上表现出时间的侵蚀。
- 换几番宫徵,尘梦都醒:音乐的变化,反映人的情感起伏。
- 想西施妆罢:引入具体人物,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
- 曾对越山青:触景生情,形成对比与回忆。
- 倚天风思随秋远:表达思绪的飘散与远离。
- 遣霜红相伴落烟汀:描绘秋景,增添了萧瑟的氛围。
- 空题恨似弹棋局,心事难平:总结情感,表达内心的纠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事难平”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对仗:如“倚天风思随秋远,遣霜红相伴落烟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历史与美的追忆展开,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宫:象征历史与古代的美。
- 湖:象征宁静与思考。
- 琴台:象征文化与艺术的传承。
- 西施:象征美和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宫”是指哪个国家的宫殿?
- A. 齐国
- B. 吴国
- C. 楚国
- D. 越国
-
“胥愤千年在,呜咽涛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愤怒
- C. 哀伤
- D. 兴奋
-
诗中提到的“西施”是哪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人物?
- A. 秦朝
- B. 汉朝
- C. 春秋时期
- D. 唐朝
答案:
- B. 吴国
- C. 哀伤
- C. 春秋时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汪东的《八声甘州》在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的豪放与汪东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但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