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从文物管理委员会诸君赴灵岩山,观所陈列佛教文物,紫德赓、朱公亮亦同行,一宿而返》

时间: 2025-02-04 18:21:45

向落红亭畔小徘徊,相携更支筇。

历松厓藓径,雕甍琳宇,直上高峰。

回宿香光深处,檐铎语秋风。

一塔斜阳外,烟水空濛。

老去依然矍铄,数蒲团围坐,大半成翁。

笑当年玉局,二客未能从。

又何须、耽求净土,纵眼看、净土即寰中。

留余想,指天平路,几点丹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落红亭畔小徘徊,相携更支筇。
历松厓藓径,雕甍琳宇,直上高峰。
回宿香光深处,檐铎语秋风。
一塔斜阳外,烟水空濛。
老去依然矍铄,数蒲团围坐,大半成翁。
笑当年玉局,二客未能从。
又何须耽求净土,纵眼看净土即寰中。
留余想,指天平路,几点丹枫。

白话文翻译:

在落红亭边我轻轻徘徊,和友人一起支起竹杖。
沿着松林和苔藓的小路,经过雕刻的屋宇,直上高峰。
在香光深处休息,檐下的铃声伴随秋风。
远处的塔在斜阳下,烟雾弥漫,水面朦胧。
年纪虽老,我依然精神矍铄,几个蒲团围坐,已经大半是白发翁了。
笑谈当年在玉局中的时光,两位朋友如今依然未能实现。
又何必执着于求取净土,纵然眼前的净土其实就在这世界中。
留些余想,指着天平的路,几朵丹枫正好。

注释:

  • 向落红亭:指的是亭子,可能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意指秋天落叶的美景。
  • 支筇:支起竹杖,古时出游时常用的工具,象征游玩。
  • 松厓藓径:松树生长的山崖和苔藓覆盖的小路,表现自然环境的静谧。
  • 香光:指的是佛教的光辉,与香火有关。
  • 檐铎:檐下的钟铃,传递出清脆的声音。
  • 一塔斜阳外:远处塔楼在夕阳下的景象,富有诗意。
  • 玉局:古代的一种文人聚会的场合,象征着友谊与文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生卒年不详),字子遏,号清溪,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与友人游览灵岩山,观赏佛教文物的过程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充满了自然风光和人生哲思的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游览灵岩山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在落红亭畔的徘徊,意境优雅,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通过“历松厓藓径,雕甍琳宇,直上高峰”的描写,展现了游览的过程,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在回宿的部分,诗人提到“檐铎语秋风”,通过铃声的清脆与秋风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平静。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及“老去依然矍铄”,表现出一种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体现了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最后,诗人以“又何须耽求净土,纵眼看净土即寰中”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反思,认为理想的净土实际上就在身边,强调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整首诗意蕴深厚,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落红亭畔小徘徊:在落红飘零的小亭子旁轻轻徘徊,描绘了秋天的意境,寓意对过往的回忆。
  • 相携更支筇:和友人一起携手,支起竹杖,象征友谊和同游的乐趣。
  • 历松厓藓径:走过松林和苔藓的小路,描绘出旅途的自然景观。
  • 雕甍琳宇,直上高峰:经过装饰精美的楼宇,一路向高峰攀登,表现追求理想的精神。
  • 回宿香光深处:回到香光深处的地方,象征着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 檐铎语秋风:铃声与秋风的结合,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思考。
  • 一塔斜阳外,烟水空濛:描绘夕阳下的塔楼,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 老去依然矍铄:虽然年老,依然精神矍铄,表现出对生命的乐观态度。
  • 数蒲团围坐,大半成翁:几个蒲团围坐,暗示朋友们的聚会,时间的流逝。
  • 笑当年玉局,二客未能从:怀念往昔的聚会,感叹未能同游的遗憾。
  • 又何须耽求净土:反思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 纵眼看净土即寰中:认为理想的净土就在现实生活之中。
  • 留余想,指天平路,几点丹枫:留下对未来的想象,指向平坦的道路和秋天的红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与自然景观对比,深刻而富有诗意。
  • 拟人:通过“檐铎语秋风”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情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常有对仗,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围绕对友谊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在岁月流逝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生活的态度,告诫人们理想的净土其实就在生活之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红:象征秋天,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松厓藓径:自然的静谧,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香光:佛教的象征,代表心灵的宁静与美好。
  • 斜阳:夕阳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黄昏时光。
  • 蒲团:代表修行与冥想,暗示内心的宁静。
  • 丹枫:秋天的红枫,象征美好的回忆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檐铎”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佛教的钟铃
    C. 亭子的名字
    D. 竹杖

  2.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A. 丹枫
    B. 落红
    C. 斜阳
    D. 蒲团

  3. “又何须耽求净土”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A. 理想的净土在远方
    B. 净土就在眼前
    C. 追求净土毫无意义
    D. 净土是人生目标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秋夕》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 李白与《八声甘州》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后者则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

这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是值得细致比较的作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汪东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与人生哲学》

相关诗句

向落红亭畔小徘徊,相携更支筇。下一句是什么

历松厓藓径,雕甍琳宇,直上高峰。上一句是什么

历松厓藓径,雕甍琳宇,直上高峰。下一句是什么

回宿香光深处,檐铎语秋风。上一句是什么

回宿香光深处,檐铎语秋风。下一句是什么

一塔斜阳外,烟水空濛。上一句是什么

一塔斜阳外,烟水空濛。下一句是什么

老去依然矍铄,数蒲团围坐,大半成翁。上一句是什么

老去依然矍铄,数蒲团围坐,大半成翁。下一句是什么

笑当年玉局,二客未能从。上一句是什么

笑当年玉局,二客未能从。下一句是什么

又何须、耽求净土,纵眼看、净土即寰中。上一句是什么

又何须、耽求净土,纵眼看、净土即寰中。下一句是什么

留余想,指天平路,几点丹枫。上一句是什么

向落红亭畔小徘徊,下一句是什么

相携更支筇。上一句是什么

相携更支筇。下一句是什么

历松厓藓径,上一句是什么

历松厓藓径,下一句是什么

雕甍琳宇,上一句是什么

雕甍琳宇,下一句是什么

直上高峰。上一句是什么

直上高峰。下一句是什么

回宿香光深处,上一句是什么

回宿香光深处,下一句是什么

檐铎语秋风。上一句是什么

檐铎语秋风。下一句是什么

一塔斜阳外,上一句是什么

一塔斜阳外,下一句是什么

烟水空濛。上一句是什么

烟水空濛。下一句是什么

老去依然矍铄,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