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倚阑干立尽》
时间: 2025-02-04 15:49: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倚阑干立尽
作者:何梦桂 〔宋代〕
倚阑干立尽,看东风吹度柳绵飞。
怕杜鹃啼杀,江南雁杳,游子何之。
梦断扬州芍药,落尽簇红丝。
歌吹今何在,一曲沾衣。
往事不堪重省,记柳边深巷,花外幽墀。
把菱花独照,脂粉总慵施。
怅春归留春未住,奈春归不管玉颜衰。
伤心事,都将分付,榆砌苔矶。
白话文翻译
我倚着栏杆,望着东风吹拂着柳絮飞舞。
怕听到杜鹃的悲鸣,江南的雁阵已然消失,游子又要去哪里呢?
梦中在扬州见到的芍药花,早已落尽红丝。
如今歌声在哪里?那一曲歌声沾湿了我的衣裳。
往事令人难以重温,唯记得那柳边深巷与花外幽静的台阶。
我独自照着菱花,脂粉已然懒于施展。
感叹春天已去,却留不住春光,奈何春回大地,却不顾我逐渐衰老的容颜。
所有伤心的事,都要寄托给榆树和苔藓的石阶。
注释
- 倚阑干:倚靠在栏杆上。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柳绵:柳树的絮状花絮,形象描绘春天景色。
- 杜鹃:一种鸟,常被诗人用来象征离愁别绪。
- 游子:在外漂泊的人,常指思乡的游子。
- 扬州芍药:扬州的芍药花,象征着美丽而短暂的事物。
- 沾衣:形容歌声感人至深,令人泪流满面。
- 脂粉:指女子的化妆品,暗示美丽与青春的流逝。
- 榆砌苔矶:榆树与苔藓的石阶,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回忆的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梦桂,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与追忆。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游子远离故乡,思乡之情愈发浓厚。词中表现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倚阑干立尽》是一首充满离愁与思念的词作。开篇即以“倚阑干立尽”引入,极具画面感,展现了词人独自伫立的孤独。接着,东风和柳絮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气息,然而这春天的美好却被杜鹃的啼鸣所打断,暗示着游子的心情愈加沉重。
“梦断扬州芍药,落尽簇红丝”,这句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追忆,芍药花虽美,却也象征着短暂与易逝,反映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感慨。接下来的“歌吹今何在,一曲沾衣”,则是对往昔欢乐的怀念,歌声的消逝使得词人倍感孤独。
最后几句,词人感慨春天的归去与自身的衰老,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惋惜。整首词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春天的欣赏,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阑干立尽”:描绘了词人孤独的姿态,暗示着他对往事的沉思。
- “东风吹度柳绵飞”:春风吹拂,柳絮飞舞,生动展现春天的景象。
- “怕杜鹃啼杀”:杜鹃的悲鸣让人感到忧伤,象征离别与思念。
- “江南雁杳,游子何之”:江南的雁阵消失,游子又要去何方,表达了游子的迷茫与无助。
- “梦断扬州芍药”:梦醒时分,思念的对象已如芍药般凋零。
- “往事不堪重省”:对往事的回忆让人难以承受,带有一丝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自己的心情相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如“歌吹今何在,一曲沾衣”等,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往事的怀念,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与春天,同时也引发离愁。
- 杜鹃:常作为思念与悲伤的象征。
- 芍药:代表美丽而易逝的事物,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菱花:象征女子的美丽与青春,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慨。
- 榆砌苔矶:代表岁月的流逝与回忆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何梦桂的《八声甘州·倚阑干立尽》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离愁
C. 愤怒
D. 安宁 -
诗中提到的“杜鹃”象征着什么?
A. 美丽
B. 离愁
C. 丰收
D. 友谊 -
“梦断扬州芍药”中“梦断”的意思是?
A. 梦想实现
B. 梦想破灭
C. 梦中旅行
D. 梦境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之作,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离愁。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的词作,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与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八声甘州》: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直接,而《八声甘州》则通过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