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时间: 2025-01-26 23:2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作者:屈大均 〔明代〕
恨蛮江,亦复向东请,峡门小难收。任牂牁万里,含烟吐瘴,全注交州。往日水犀二万,战血剩龙湫。零落艨艟影,雨外沉浮。不忍崧台凭吊,更有无玉玺,试问沙鸥。自黄龙朝去,波涌失宸楼。叹三宫春随蜃气,与沓潮,变幻海西头。渔翁汝,向金沙浦,可见胶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蛮江的怨恨,虽向东请愿,却难以收复峡门。任凭牂牁江流淌万里,烟雾弥漫,瘴气四起,全部注入交州。往昔的水犀二万,战斗的血迹只剩下龙湫。艨艟的影子零落,雨中沉浮。无法忍受在崧台上凭吊,更何况没有玉玺,可以问问沙鸥。从黄龙朝离去,波涛翻涌,使宸楼失去踪影。叹三宫的春光随着蜃气而逝,与潮水交错,变幻在海的西头。渔翁啊,你在金沙浦,是否能见到胶州?
注释
- 蛮江:指的是南方的蛮族所居住的江河,带有敌对的情感。
- 峡门:指峡谷的入口。
- 牂牁:指的是牂牁江,是流经广西的一条重要河流。
- 龙湫:指的是龙湫瀑布,象征着战斗的激烈与血腥。
- 崧台:古代的一个凭吊之地,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
- 蜃气:海面上空的幻象,象征着虚无与变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4年-1640年),字公辅,号澹水,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风格豪放,常以历史、地理和个人情感结合为题材。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创作于明末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考融入了词中,表达了对失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充满感慨与忧伤的词作。词中以“恨蛮江”开篇,直接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国家沦陷的痛苦。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江河山川,展现了历史的苍凉与无奈。特别是“往日水犀二万,战血剩龙湫”一句,既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也暗示了英雄的无奈与逝去。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崧台”、“蜃气”等,既有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情感的冲突。
此外,词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零落艨艟影,雨外沉浮”,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也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困苦。最后一句“向金沙浦,可见胶州”,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尽管现实残酷,但仍有对故土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恨蛮江,亦复向东请,峡门小难收。
- 表达对蛮族的仇恨,并且在失去的情境中请求恢复国土,但峡门难以收复,突显了局势的严峻。
-
任牂牁万里,含烟吐瘴,全注交州。
- 描绘江流的漫长和环境的恶劣,暗示国家的困境。
-
往日水犀二万,战血剩龙湫。
- 反映了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惨烈,形成鲜明对比。
-
零落艨艟影,雨外沉浮。
- 通过艨艟影的零落,表现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
不忍崧台凭吊,更有无玉玺,试问沙鸥。
- 表达对历史的无奈与痛苦,无法承受的悲哀。
-
自黄龙朝去,波涌失宸楼。
- 通过历史的回顾与波涛的比喻,表现国破家亡的无奈与悲伤。
-
叹三宫春随蜃气,与沓潮,变幻海西头。
- 叹息春光如蜃气般虚无,暗示一切都在变化中消逝。
-
渔翁汝,向金沙浦,可见胶州。
- 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与对故土的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蜃气”比喻虚幻的春光,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词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沙鸥”被赋予了人性,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对国家沦陷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期盼,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虑和对故土的眷恋。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意象分析
- 蛮江:象征外敌的侵略。
- 雨外沉浮:象征战争后的无奈与沉浮不定的命运。
- 蜃气:寓意虚幻的美好与变幻无常的现实。
- 金沙浦:象征着故乡与美好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八声甘州》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屈大均
- C. 杜甫
-
词中提到的“蜃气”主要象征什么?
- A. 历史的光辉
- B. 虚幻与变幻
- C. 现实的痛苦
-
“不忍崧台凭吊”中的“崧台”指代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古代凭吊的地方
- C. 一座山
答案
- B. 屈大均
- B. 虚幻与变幻
- B. 古代凭吊的地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诗词对比
- 《八声甘州》 vs 《水调歌头》
-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但《水调歌头》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八声甘州》则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与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屈大均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