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题张子白边城插柳图》
时间: 2025-01-26 23:2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题张子白边城插柳图
作者: 杨芳灿 〔清代〕
拍金笳别谱柳枝歌,搀入角声多。
渺荒寒一片,夕阳影里,摇兀明驼。
记否藏乌亭榭,春水碧于罗。
更层阴驻马,旧梦蹉跎。
惆怅风姿如许,恁孤根无分,移傍灵和。
认塞烟沙雨,此地我曾过。
向离亭送君西去,折长条宛转奈愁何。
人空老,汉南冂首,此树婆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词的开头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伴随着金笳的乐声和柳枝的轻歌,仿佛在诉说离别的愁绪。荒凉的边城中,夕阳映照着孤独的骆驼,显得更加凄凉。你还记得那藏乌亭和春水的美丽吗?如今阴云密布,往昔的美好回忆却显得遥远。惆怅的心情如同这孤独的根,无法与他人分享,心中只能寄托在自然的灵动中。此处曾是我走过的地方,如今雨沙漫漫,离别的情绪愈加浓烈。送君离开,无法割舍的愁绪如同那弯曲的柳条,令人无奈。岁月流逝,人已老去,而那树依然婆娑起舞。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笳: 一种古代乐器,通常用于军事或送别场合。
- 角声: 角,是一种乐器,声调清晰。
- 渺荒寒: 形容环境的荒凉与寒冷。
- 摇兀明驼: 描述夕阳下孤独的骆驼。
- 藏乌亭榭: 指某个景致美丽的地方。
- 蹉跎: 形容时光流逝,人生的无奈。
典故解析:
- 藏乌亭: 可能指代某个历史上有名的亭子,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汉南冂首: 可能提到的汉朝时期的地理位置,代表古老的回忆和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芳灿,清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边城插柳图的背景之下,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或对历史的思考有关,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悲伤和对往昔的追忆。开头的“拍金笳别谱柳枝歌”不仅营造了送别的氛围,更通过音乐的意象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接着,荒凉的边城和夕阳下的骆驼,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暗示着人生旅途的孤独。
在描写中,词人用“记否藏乌亭榭,春水碧于罗”唤起了美好的回忆,生动地对比了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孤寂。此时的“旧梦蹉跎”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词人心中的惆怅愈发显著。最后,送别的场景在“向离亭送君西去”中达到了高潮,折柳的动作不仅是形式上的送别,更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了无奈的愁苦与深切的思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无奈与生命的无常,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拍金笳别谱柳枝歌: 以乐器声开头,暗示送别场景。
- 渺荒寒一片: 形容环境的荒凉,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感。
- 夕阳影里,摇兀明驼: 夕阳下的骆驼象征孤独,强化情感。
- 记否藏乌亭榭: 提问,唤起过去美好的记忆。
- 春水碧于罗: 形象生动,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更层阴驻马,旧梦蹉跎: 对比美好与现实的无奈。
- 惆怅风姿如许: 直接表达内心的惆怅。
- 恁孤根无分,移傍灵和: 孤独的根与自然的亲密感。
- 认塞烟沙雨,此地我曾过: 过往的经历与现实的对比。
- 向离亭送君西去: 送别的情景,表达不舍。
- 折长条宛转奈愁何: 折柳的动作象征无奈的情感。
- 人空老,汉南冂首,此树婆娑: 结尾感叹岁月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夕阳影里”比喻孤独的心情。
- 拟人: “此树婆娑”赋予树木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 词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离别的愁苦与对往昔的怀念,突显了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笳: 代表音乐与送别的气氛。
- 柳枝: 象征离别与柔情。
- 夕阳: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骆驼: 象征孤独与旅途。
- 春水: 代表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笳”指的是什么乐器? A. 鼓
B. 笛
C. 箫
D. 角 -
“夕阳影里,摇兀明驼”中,骆驼象征什么? A. 富饶
B. 孤独
C. 友谊
D. 欢乐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
- 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个人的孤独为主题,与杨芳灿的作品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李清照更强调个人内心的挣扎,而杨芳灿则融入了历史与环境的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杨芳灿研究与作品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