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月来时,与迈恺论及《楚辞》,迈恺请作词纪念屈原,因为成《八声甘州》一首》
时间: 2025-02-04 16:19: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月来时,与迈恺论及《楚辞》,迈恺请作词纪念屈原,因为成《八声甘州》一首
记儿时午日最清妍,榴花映蒲觞。况行吟泽畔,遗风未沫,楚是吾乡。
更喜辰沅避寇,云水日徜徉。纫秋兰为佩,寄我思长。
三十馀年回首,问洞庭何似,几历沧桑。
送纷纷过客,扰攘闹湖湘。祗骚魂好修不改,谅高驰天外尚翱翔。
吾衰矣,此身未死,此意仍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开头,回忆起儿时的午后阳光最为明媚,石榴花映衬着酒杯。想起在泽边吟唱,留下的余风仍未散去,楚国就是我的故乡。
更让我高兴的是,辰沅(即沅江)避开了敌人,云水之间我悠然自得,日子过得安闲。用秋兰做成的佩饰,寄托着我长久的思念。
三十多年回首往事,问洞庭湖如今如何,经历了多少沧桑。
送走纷纷的过客,湖湘的喧闹扰攘不息。唯有屈原的灵魂仍然修炼不改,想必在高空中依然翱翔。
我已衰老,但这身躯尚未死去,这份狂热的激情依然存在。
注释:
- 榴花:石榴花,象征着繁荣和美好。
- 蒲觞:蒲草制成的酒杯,古时饮酒的器具。
- 楚是吾乡:表达对故乡楚地的深情。
- 辰沅:指沅江,地名。
- 纫秋兰为佩:用秋兰花编制成佩饰,象征思念与情感寄托。
- 洞庭:指洞庭湖,古代著名的湖泊。
- 骚魂:指屈原的灵魂,成为文化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祁,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与友人讨论《楚辞》时,受到屈原精神的启发,旨在纪念屈原并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词作。开篇即以清新明媚的午日和榴花映酒杯的画面,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又生动的童年记忆。诗人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根基,表达了对故乡楚地的深情厚谊。接着,通过描写沅江与云水的悠然,诗人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淡然与安宁。
在回首往事时,诗人感慨三十多年间的沧桑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尽管年华已逝,诗人依然坚定地相信屈原的精神未曾改变,仍在天空中翱翔,象征着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最后一句“吾衰矣,此身未死,此意仍狂”更是将个人的衰老与内心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整首词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情感真挚,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人生的哲思,体现了屈原不屈的精神与作者对理想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儿时午日最清妍,榴花映蒲觞:回忆童年时光,午后的阳光明媚,石榴花的红色映衬着酒杯。
- 况行吟泽畔,遗风未沫,楚是吾乡:在湖边吟诵,留下的余风未散,楚地是我的故乡。
- 更喜辰沅避寇,云水日徜徉:更让我高兴的是,沅江避开了敌人,我在云水之间悠然自得。
- 纫秋兰为佩,寄我思长:用秋兰编成佩饰,寄托我长久的思念。
- 三十馀年回首,问洞庭何似,几历沧桑:三十多年后回首,问洞庭湖如今如何,经历了多少变迁。
- 送纷纷过客,扰攘闹湖湘:送走来来往往的过客,湖湘的喧闹依旧。
- 祗骚魂好修不改,谅高驰天外尚翱翔:唯有屈原的灵魂仍然修炼不改,想必在高空中依然翱翔。
- 吾衰矣,此身未死,此意仍狂:我已衰老,但这身躯尚未死去,这份狂热的激情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榴花和蒲觞相映,生动描绘出童年时光的美好。
- 拟人:将风与余韵拟人化,表现出对过往的怀念。
- 对仗:如“云水日徜徉”,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对屈原精神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沧桑的思考。诗人在回顾往昔的同时,表达了对理想和信念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人性中不屈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榴花:象征着美好与繁荣。
- 蒲觞:代表饮酒的悠然自得。
- 云水:象征自由与宁静。
- 秋兰:寄托思念与情感。
- 洞庭: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榴花映蒲觞”中的“榴花”指什么? A. 石榴花
B. 玫瑰花
C. 菊花
答案:A -
诗中“楚是吾乡”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A. 对朋友的思念
B. 对故乡的怀念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B -
最后一句“此身未死,此意仍狂”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对生命的绝望
B. 对理想与激情的坚守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探讨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篇,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更显豪放与奔放。
- 杜甫《春望》:与《八声甘州》同样有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楚辞》:屈原的作品,研究古代诗词的重要参考。
- 《唐诗三百首》:了解古代诗词风格与主题的经典书籍。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对古代文学背景的全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