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效原博坡书辱诗见遗因次韵》

时间: 2025-01-26 05:08:36

坡老书名重雪山,劲如戈铁转如环。

心同好古生差晚,力欲追君鬓恐斑。

聊以师模归有若,敢将文行比颜般。

狂言戏作皆吾过,赖有新诗为订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戏效原博坡书辱诗见遗因次韵 坡老书名重雪山,劲如戈铁转如环。 心同好古生差晚,力欲追君鬓恐斑。 聊以师模归有若,敢将文行比颜般。 狂言戏作皆吾过,赖有新诗为订顽。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苏轼的书法名声如重雪山,笔力强劲如同戈铁,转折自如如环。我虽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晚,力图追赶您的成就,恐怕头发都要斑白。姑且以您的榜样归于有若,岂敢将自己的文行与颜般相比。戏言之作都是我的过错,幸好有您的新诗来纠正我的顽固。

注释: 字词注释:

  • 坡老: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书名重雪山:形容苏轼书法名声极大,如重重的雪山。
  • 劲如戈铁转如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转折自如。
  • 心同好古生差晚:表示自己虽然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晚,未能早些学习。
  • 力欲追君鬓恐斑:表示自己努力追赶苏轼的成就,恐怕头发都要斑白。
  • 聊以师模归有若:姑且以苏轼为榜样。
  • 敢将文行比颜般:岂敢将自己的文行与颜般相比。
  • 狂言戏作皆吾过:戏言之作都是我的过错。
  • 赖有新诗为订顽:幸好有苏轼的新诗来纠正我的顽固。

典故解析:

  • 有若:指有若无,意为虽然有但如同没有,这里指以苏轼为榜样。
  • 颜般:指颜回,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这里指自己不敢与颜回相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书法亦有名。此诗是李东阳效仿苏轼的书法风格,并对其表示敬仰和自谦的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东阳在欣赏苏轼的书法作品后,心生敬仰,同时自谦自己的书法水平不及苏轼,因此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李东阳对苏轼书法的极高评价和深切敬仰。诗中,“坡老书名重雪山”一句,即是对苏轼书法名声的极高赞誉,将其比作重重的雪山,形象生动。而“劲如戈铁转如环”则进一步形容了苏轼书法的笔力强劲和转折自如。李东阳在诗中自谦地表示,虽然自己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晚,力图追赶苏轼的成就,恐怕头发都要斑白。他姑且以苏轼为榜样,但不敢将自己的文行与颜回相比。最后,他戏言之作都是自己的过错,幸好有苏轼的新诗来纠正他的顽固。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和对自身不足的自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坡老书名重雪山:苏轼的书法名声极大,如重重的雪山。
  2. 劲如戈铁转如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转折自如。
  3. 心同好古生差晚:表示自己虽然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晚,未能早些学习。
  4. 力欲追君鬓恐斑:表示自己努力追赶苏轼的成就,恐怕头发都要斑白。
  5. 聊以师模归有若:姑且以苏轼为榜样。
  6. 敢将文行比颜般:岂敢将自己的文行与颜回相比。
  7. 狂言戏作皆吾过:戏言之作都是我的过错。
  8. 赖有新诗为订顽:幸好有苏轼的新诗来纠正我的顽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坡老书名重雪山”、“劲如戈铁转如环”,通过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苏轼书法的特点。
  • 自谦:如“心同好古生差晚”、“力欲追君鬓恐斑”,表达了作者的自谦之情。
  • 对仗:如“劲如戈铁转如环”,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前辈的敬仰和对自身不足的自省。通过对比苏轼的书法成就和自己的努力,李东阳表达了对前辈的极高评价和深切敬仰,同时也自谦地表示自己的不足,希望得到前辈的指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雪山:形容苏轼书法名声极大。
  • 戈铁: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 环:形容书法转折自如。
  • 鬓斑:形容自己努力追赶苏轼的成就,恐怕头发都要斑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坡老”指的是谁? A. 苏轼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2. “劲如戈铁转如环”形容的是什么? A. 书法笔力 B. 书法转折 C. 书法名声 D. 书法风格

  3. 诗中“心同好古生差晚”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作者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晚 B. 作者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早 C. 作者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晚,未能早些学习 D. 作者心怀好古之情,但生得早,未能早些学习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李东阳的《戏效原博坡书辱诗见遗因次韵》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是表达对前辈的敬仰和对自身不足的自省,但《赤壁赋》更多地展现了苏轼的豪放和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李东阳诗集》
  • 《中国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