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常簿暮春》
时间: 2025-01-21 13:53: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高常簿暮春
作者: 戴复古 〔宋代〕
世变日以薄,无从见雍熙。
闭门读古书,聊以道自怡。
桃李春盎盎,风雨秋凄凄。
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
人生一世间,所忌立志卑。
终身有不遇,千载皆明时。
我生无所解,肥遁沧海沂。
一朝遇名胜,朽腐生光辉。
敛衽赞明德,非公谁与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感慨,感受到雍熙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因而选择闭门读书,寻求内心的安宁。春天的桃李花开得繁盛,而秋天却风雨凄凉。春天的快乐与秋天的悲伤又有什么值得呢?人生在世,最忌讳心志低下。即便终生未能如愿,千年之后仍然能够明白历史的时局。我对人生的理解非常有限,想要逃避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可是一旦遇到美好的风景,腐朽的事物也会闪现出光辉。赞美高尚的德行,除了公正的人,谁能与我同归呢?
注释
- 世变日以薄:社会世态日渐衰薄,指变化的趋势。
- 雍熙:指宋太宗时期的繁荣景象。
- 闭门读古书:隐居在家中,专心阅读古代的书籍。
- 桃李春盎盎:春天桃李盛开,象征生机和希望。
- 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对春秋的情感淡薄,强调面对人生起伏的淡然。
- 立志卑:志向低下,指不追求高远的理想。
- 千载皆明时:千年之后,仍然能看出当时的历史。
- 肥遁沧海沂:想要逃避到大海,象征对世俗的逃避。
- 敛衽赞明德:收拾衣襟,称赞高尚的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延之,号复古,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他的诗歌常融合个人感悟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暮春之际,正值春秋交替,象征着生死与变化。诗人通过描绘春秋的对比,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和高常簿暮春》是一首深富哲理的诗作,展现了戴复古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前两句开篇即点出世事变化,诗人感到历史的无常与无奈,尤其是对过去繁荣的怀念。这样的情感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失落。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选择在闭门读书中寻找内心的安宁,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现实的逃避。桃李花开的春天与凄凉的秋天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却不再为此感到喜悦或悲伤,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对人生的豁达与智慧,诗人以此来警示他人,立志应高远,避免志向低下。
最后的两句则将诗的主题推向高潮,强调了遇见美好事物的重要。即使生活中充满了腐朽的现象,但只要能够欣赏到光辉的一瞬,便足以让人感到满足。诗人在赞美德行时,提问“非公谁与归”,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深思,表现出对理想伴侣的渴望与对道德的推崇。
整首诗以春秋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合了个人哲思,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变日以薄:反映了社会逐渐衰退的现实。
- 无从见雍熙:对过去繁荣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
- 闭门读古书: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 桃李春盎盎,风雨秋凄凄:描绘春秋两季的对比,象征生活的无常。
- 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淡然面对春秋的兴衰。
- 人生一世间,所忌立志卑: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 终身有不遇,千载皆明时:即使人生未如愿,历史的真相总能显现。
- 我生无所解,肥遁沧海沂:表达对人生的无奈与逃避。
- 一朝遇名胜,朽腐生光辉:强调在美好事物中发现希望。
- 敛衽赞明德,非公谁与归:对高尚德行的赞美和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盎盎,秋凄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春秋的变化,形象生动。
- 排比:通过反复强调春秋的情感,表现诗人的内心波动。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追求,强调高尚志向与德行的重要性。在变化的社会中,诗人选择以读书来安慰自己,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李:象征青春与生命的活力。
- 春:代表希望与新生。
- 秋:象征成熟与衰退。
- 古书:代表知识与智慧。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让读者在细读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雍熙”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A. 宋太宗时期
B. 明朝
C. 唐朝
D. 清朝 -
诗人选择闭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A. 享受生活
B. 寻求内心的安宁
C. 寻找名利
D. 逃避现实 -
“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春秋的喜爱
B. 对人生无常的淡然
C. 对悲伤的渴望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反映春天的生机与思考。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戴复古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但戴复古更倾向于内心的沉思,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享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
- 《戴复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