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女菱》
时间: 2025-01-11 14:19: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女菱 李东阳 〔明代〕
夜堂娇语坐生嚬,眉目分明画里身。 谁遣一朝为骨肉,极知千古共埃尘。 回头尚觉呼名误,入想犹疑见面真。 漫抚哀琴不成调,他年空忆辨弦人。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厅堂中,娇嫩的话语声让人皱眉,她的眉目清晰如同画中人。 是谁让她一朝成为我的骨肉,我深知她将与我一同归于尘土。 回头时仍觉得呼唤她的名字是错误的,心中想象时仍怀疑见面的真实性。 随意抚弄哀伤的琴却不成调,将来只会空自回忆辨认琴弦的人。
注释:
- 夜堂:夜晚的厅堂。
- 娇语:娇嫩的话语声。
- 坐生嚬:因听到娇语而皱眉。
- 眉目分明:形容面貌清晰,如同画中人。
- 骨肉:指亲人,这里特指女儿。
- 千古共埃尘:指人终将死去,归于尘土。
- 呼名误:呼唤名字时感到不真实。
- 入想:心中想象。
- 见面真:怀疑见面的真实性。
- 漫抚:随意抚弄。
- 哀琴:哀伤的琴声。
- 不成调:指琴声不和谐,不成曲调。
- 辨弦人:指能辨认琴弦的人,这里指女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是明代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尤以诗见长。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为悼念已故女儿而作。诗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悲痛,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无限眷恋和生死离别的哀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哀痛之情贯穿始终,通过对女儿生前形象的描绘和对生死离别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悲痛。诗中“夜堂娇语坐生嚬”一句,以娇嫩的话语声引出对女儿的回忆,而“眉目分明画里身”则进一步以画中人的形象来比喻女儿的美丽。后两句“谁遣一朝为骨肉,极知千古共埃尘”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无奈和对女儿的深切怀念。结尾的“漫抚哀琴不成调,他年空忆辨弦人”更是以琴声不成调来象征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法释怀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堂娇语坐生嚬”:夜晚的厅堂中,娇嫩的话语声让人皱眉,这里通过对声音的描写引出对女儿的回忆。
- “眉目分明画里身”:她的眉目清晰如同画中人,这里用画中人的形象来比喻女儿的美丽。
- “谁遣一朝为骨肉”:是谁让她一朝成为我的骨肉,这里表达了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 “极知千古共埃尘”:我深知她将与我一同归于尘土,这里表达了对生死的无奈和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 “回头尚觉呼名误”:回头时仍觉得呼唤她的名字是错误的,这里表达了对女儿的无法释怀的思念。
- “入想犹疑见面真”:心中想象时仍怀疑见面的真实性,这里表达了对女儿的无法释怀的思念。
- “漫抚哀琴不成调”:随意抚弄哀伤的琴却不成调,这里以琴声不成调来象征诗人内心的痛苦。
- “他年空忆辨弦人”:将来只会空自回忆辨认琴弦的人,这里表达了对女儿的无法释怀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眉目分明画里身”,用画中人的形象来比喻女儿的美丽。
- 拟人:如“夜堂娇语坐生嚬”,将娇语声拟人化,使其具有情感。
- 对仗:如“回头尚觉呼名误,入想犹疑见面真”,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已故女儿的深切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悲痛。诗人通过对女儿生前形象的描绘和对生死离别的感慨,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无限眷恋和生死离别的哀伤。
意象分析:
- 夜堂:夜晚的厅堂,象征着孤独和寂静。
- 娇语:娇嫩的话语声,象征着女儿的温柔和可爱。
- 画里身:画中人的形象,象征着女儿的美丽和永恒。
- 哀琴:哀伤的琴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法释怀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眉目分明画里身”一句,用什么来比喻女儿的美丽? A. 画中人 B. 花中仙 C. 月下影 D. 镜中像 答案:A
-
诗中“极知千古共埃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无奈? A. 生死 B. 离别 C. 孤独 D. 遗忘 答案:A
-
诗中“漫抚哀琴不成调”一句,用什么来象征诗人内心的痛苦? A. 琴声 B. 琴弦 C. 琴谱 D. 琴台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悲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东阳《哭女菱》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悲痛,但李东阳的诗更加注重对女儿生前形象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对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李东阳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