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方众甫备兵永平三首 其一
作者:董其昌
褰帷问孤竹,开幕应莲花。
古塞天逾险,长安日未赊。
文人停草檄,它将竞鸣笳。
得系单于颈,承恩许及瓜。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轻轻掀开帷幕,向孤竹询问,
开幕时仿佛是盛开的莲花。
古老的边塞险峻异常,
长安的日子却仍未迟暮。
文人们停止了笔墨,
只待号角声起,竞相歌唱。
如果能够把匈奴的首领捉住,
那就承蒙恩德,许我分享瓜果。
注释
字词注释:
- 褰帷:掀开帷幕,指轻轻揭起帷帐。
- 孤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竹子,象征孤独和高洁。
- 莲花:象征纯洁、美丽,常用以比喻女子。
- 古塞:指边塞,古代的军事防线。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安宁。
- 文人:指有文化的人,古代多指士人。
- 鸣笳:鼓号声,古代战斗时常用的号角声。
- 单于:匈奴的统治者,古代北方民族的首领。
- 承恩:接受恩惠,感激之意。
典故解析:
- 长安:历史上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繁荣和安宁。
- 单于:匈奴族首领,常常是文人笔下的敌人,象征着外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和理论家。他的诗歌以意境深远、语言优雅著称,尤其擅长山水、边塞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际。诗人通过此诗寄托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表达对文人和士人的号召,希望他们能为国家出力。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战争前的紧张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历史的思考。开篇“褰帷问孤竹”以轻柔的语气引入,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仿佛在询问未来的命运。接着“古塞天逾险”,将边塞的险峻与长安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担忧。文人们暂停了书写,象征着在国家危机面前,文化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转而期待号角声的响起,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得系单于颈”一语,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出诗人希望打败敌人、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承恩许及瓜”则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既展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又流露出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展现了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褰帷问孤竹:轻启帷幕,向孤竹发问,意在引出诗意。
- 开幕应莲花:比喻盛开的美丽景象,象征希望。
- 古塞天逾险:古老的边塞险峻,暗示外敌的威胁。
- 长安日未赊:长安依旧繁华,反衬出国家的安宁与危机。
- 文人停草檄:文人暂时停止书写,表现出对时局的沉重思考。
- 它将竞鸣笳:号角即将响起,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 得系单于颈:希望能捕捉敌方首领,表达了强烈的斗志。
- 承恩许及瓜:感激之情与对生活的期待,展现人性的一面。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莲花”比喻美好未来,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比:古塞的险峻与长安的繁华形成对比,使情感更加深刻。
- 夸张:通过“得系单于颈”表达诗人对战胜敌人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对文人责任感的呼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竹:象征孤独与清高,体现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莲花:象征纯洁与希望,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 古塞:象征战争与困境,警示国家面临的外敌威胁。
- 长安:象征繁荣与安宁,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定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竹”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孤独
C. 战争
D. 和平 -
“长安日未赊”中“未赊”的意思是什么?
A. 还未到来
B. 已经到了
C. 昨天
D. 明天 -
诗人希望捉拿哪位首领?
A. 汉王
B. 单于
C. 孟子
D. 曹操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具有边塞情怀和豪情壮志。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生命与战争的思考,情感激昂。
诗词对比:
- 董其昌与王之涣的边塞诗对比:前者关注国家安危,后者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文学史》
- 《董其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