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春暮》

时间: 2025-01-26 03:10:49

又是绿阴遮。

柳絮多情点碧沙。

谢却海棠春老去,愁些。

寂寞秋千影自斜。

冷淡作生涯。

架底荼蘼梦尚赊。

魏紫姚黄开也未,堪嗟。

深锁朱门富贵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是绿阴遮。柳絮多情点碧沙。谢却海棠春老去,愁些。寂寞秋千影自斜。冷淡作生涯。架底荼蘼梦尚赊。魏紫姚黄开也未,堪嗟。深锁朱门富贵花。

白话文翻译:

又是一年春暮,绿荫如盖,柳絮轻轻飘落在碧色沙地上。海棠花已谢,春天也渐渐老去,令人感到忧愁。秋千孤独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生活显得冷淡无趣。架子底下的荼蘼花梦境仍未到来。魏紫与姚黄的花儿尚未绽放,令人叹息。朱门深锁,富贵的花儿也无法展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绿阴:指绿色的树荫。
  • 柳絮:柳树的种子,轻盈飘落。
  • 海棠:一种花,象征春天的美好。
  • :忧愁,感到悲伤。
  • 秋千:一种荡秋千的玩具,象征童年与快乐。
  • 荼蘼:一种花,象征春末夏初。
  • 魏紫姚黄:指魏花和姚花,分别代表紫色和黄色的花,象征美丽的花卉。
  • 朱门:指富贵人家的大门。

典故解析:

  • 海棠花: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美好,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魏紫姚黄:出自《红楼梦》,描绘花的颜色,象征繁华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令仪,清代诗人,字惟恭,号竹庵,擅长诗词,风格清丽而含蓄。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南乡子 春暮》是张令仪在春天即将结束时所作,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南乡子 春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末尾,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的情感交织,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首句“又是绿阴遮”便引入了一个幽静的春日场景,绿荫如盖,象征着生命的繁盛和希望。接着“柳絮多情点碧沙”,通过柳絮的轻盈和碧沙的映衬,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开始感受到春天的逝去,“谢却海棠春老去,愁些”,海棠花的谢落,预示着春天的结束,愁绪随之而来,带有深深的惋惜。秋千影自斜的描写,更是将孤独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似乎变得冷淡,失去了生机。

最后几句“魏紫姚黄开也未,堪嗟”,不仅展现出对春花的期待,更是隐含了对美好事物来临的无奈与渴望。深锁朱门的意象,象征着富贵与繁华被封闭,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叹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人生无常的哲理与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是绿阴遮:引入春天的景象,绿荫遮盖,象征着生命的繁茂。
  • 柳絮多情点碧沙:柳絮轻盈飘落,点缀在沙地上,传达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 谢却海棠春老去,愁些:海棠花凋谢,春天也渐老,产生忧愁之情。
  • 寂寞秋千影自斜:秋千的影子孤独地倾斜,暗示着孤独与寂寞。
  • 冷淡作生涯:生活变得冷淡无趣。
  • 架底荼蘼梦尚赊:荼蘼花未开,梦境尚未实现,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
  • 魏紫姚黄开也未,堪嗟:美丽的花尚未盛开,令人感到叹息。
  • 深锁朱门富贵花:富贵的花被深深锁住,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无法展现。

修辞手法:

  • 比喻:柳絮比喻春天的短暂与美好。
  • 拟人:将柳絮、秋千影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使用对仗的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了生命的无常与孤独,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阴:象征生命的繁茂与希望。
  • 柳絮: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美好。
  • 海棠:象征春天的美丽与逝去。
  • 秋千:象征童年与快乐的回忆。
  • 朱门:象征富贵与封闭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海棠”花象征什么?

    • A. 秋天的凋零
    • B. 春天的美好
    • C. 夏天的炎热
    • D. 冬天的寒冷
  2. 诗中“寂寞秋千影自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无聊
  3. “深锁朱门富贵花”中的“朱门”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富贵
    • C. 自由
    • D.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无奈。
  • 《登高》:描绘了秋天的孤寂与忧愁,情感基调与《南乡子 春暮》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张令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