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二阕 其二 四川道中作》

时间: 2025-01-11 08:41:28

十月出秦关。

竟日悠悠杳霭间。

直到蚕鱼开国地,跻攀。

行尽千山复万山。

归辔动欢颜。

江路梅花笑往还。

稚子候门何日到,痴顽。

好把虚名付等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二阕 其二 四川道中作
十月出秦关。竟日悠悠杳霭间。
直到蚕鱼开国地,跻攀。
行尽千山复万山。
归辔动欢颜。
江路梅花笑往还。
稚子候门何日到,痴顽。
好把虚名付等闲。


白话文翻译:

十月时节我从秦关出发,
整日游荡在浓雾蔼蔼之间。
直到抵达蚕鱼开国的地方,
一路攀登。
走过千山又万山,
归来的马儿也随之欢快地踏步。
江边的梅花在微笑着等待着我回归。
小孩在门口等我何时能到,真是痴顽。
我只想把那些虚名抛诸脑后。


注释:

  • 蚕鱼开国:指的是蜀汉的建立,蜀地以盛产蚕丝和鱼闻名。
  • 稚子:幼小的孩子,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 虚名:无实质的名声,诗人表达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伯启,元代诗人,作品多以游历、抒怀为主,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四川的旅途中,诗人通过描绘旅途的景色和心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名利的超然态度。此时正值十月,秋意浓厚,诗人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受到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十月出秦关”开篇,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清冷与静谧。诗人在旅途中的悠然自得,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接下来的“竟日悠悠杳霭间”则描绘了漫长的旅途,诗人似乎在追寻某种理想的境地。诗中提到的“蚕鱼开国地”,不仅传达了地理位置的具体性,更隐喻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使人产生对蜀地的向往。

“行尽千山复万山”一句展示了诗人行走的艰辛,但随之而来的“归辔动欢颜”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喜悦,表现出对家乡的渴望与归属之情。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虚名的无所谓,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宁静,而非外界的浮华。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基调由旅途的孤寂逐渐转向归来的喜悦,最后又回归到对名利的淡泊,展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月出秦关。”

    • 描述时节与地点,十月代表秋天的开始,秦关为出发地,表明离开的决心。
  2. “竟日悠悠杳霭间。”

    • 形容旅途中的寂寥,杳霭象征着模糊与遥远,表现了旅途的孤独感。
  3. “直到蚕鱼开国地,跻攀。”

    • 提到蜀地,表明诗人寻求历史与文化的根源,跻攀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4. “行尽千山复万山。”

    • 强调旅途的艰辛,千山万山象征着重重困难与挑战。
  5. “归辔动欢颜。”

    • 描述归来的喜悦,归辔是指放松缰绳,表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6. “江路梅花笑往还。”

    • 通过梅花的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欢愉。
  7. “稚子候门何日到,痴顽。”

    • 小孩等待的焦急,表现出浓厚的乡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8. “好把虚名付等闲。”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表达了对虚名的轻视,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行尽千山复万山”,此句中“千山”和“万山”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梅花在诗中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暗喻着诗人对美好的向往与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一种游历中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反映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真实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秦关:象征着出发与离别,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
  • 蚕鱼:代表着蜀地,隐喻着丰饶与希望。
  • 千山万山:象征着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
  • 梅花:象征着美好与期待,代表归来的喜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月出秦关”中,十月代表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蚕鱼开国地”是指哪个地区?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D. 东方

  3. 诗人对于虚名的态度是: A. 追求
    B. 尊重
    C. 无所谓
    D. 反对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李白与《南乡子二阕 其二》曹伯启在思乡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偏向于对夜的沉思,后者则着重于旅途的体验和归来的欢愉。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