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定远
作者: 褚维垲 〔清代〕
十年前事在,驱马此重游。
荒草迷残垒,斜阳下戍楼。
赤眉余党尽,碧血故人留。
判虎台边路,萧条满目秋。
白话文翻译:
十年前的事情还在记忆中,今天骑马再次来到这里。
荒草遮住了残存的城垒,夕阳照在守卫的楼台上。
赤眉军的余党已经消失,只有故人的英烈之血还留在这里。
判虎台边的道路,显得萧条,满眼都是秋天的景象。
注释:
- 十年前事在:指十年前的事情仍然在记忆中。
- 驱马:骑马赶路。
- 荒草:长满杂草的地方,象征荒凉。
- 残垒:指破败的城垒,表明战斗后的遗迹。
- 斜阳:夕阳西下的光景。
- 戍楼:守卫的楼台,用于防御。
- 赤眉余党:指赤眉军的余党,历史上赤眉军是反抗汉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军。
- 碧血:指英雄的鲜血,象征着忠诚和牺牲。
- 判虎台:指古战场的名字。
- 萧条:形容景象的萧索和冷清。
- 满目秋:形容眼前的景象充满了秋天的凋零和悲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褚维垲,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歌作品以雄浑和豪放著称,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故国的怀念。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作者重游曾经的战场,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记忆交织,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过往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过定远》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诗中,作者通过对十年前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故人的怀念。开篇的“十年前事在”勾起了作者的思绪,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遗迹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萧条的氛围。
“荒草迷残垒,斜阳下戍楼”一句,以荒草和夕阳的景象,展现了昔日繁华的衰败,强化了诗中时间的流逝感。接下来的“赤眉余党尽,碧血故人留”则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曾经战斗过的英雄的敬仰与怀念。最后两句“判虎台边路,萧条满目秋”将情景与情感达到了顶点,秋天的萧条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历史的变迁。
整首诗在意境上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哀伤,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沧桑与个体的孤独,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前事在:回忆十年前的事情,感慨时光流逝。
- 驱马此重游:骑马回到这个曾经的地方,重温旧地。
- 荒草迷残垒:荒草覆盖了残存的城墙,象征着历史的沧桑。
- 斜阳下戍楼:夕阳照射下的守卫楼台,增添了一种孤寂感。
- 赤眉余党尽:赤眉军的余党已不复存在,历史的沉重感浮现。
- 碧血故人留:故人的鲜血仍在,表明对英雄的缅怀。
- 判虎台边路:指向历史上的战场,承载着过去的故事。
- 萧条满目秋:秋天的景象充满了萧条,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荒草与戍楼的对比,表现出历史的变迁。
- 象征:秋天的萧条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个体的孤独。
- 意象:将自然景象与人文历史结合,营造出哀伤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沉重感与对故人的怀念,反映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草:象征衰败与时间的流逝。
- 戍楼:代表着昔日的防御与安全。
- 碧血:象征英雄的牺牲与忠诚。
- 秋天:象征生命的无常与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赤眉余党尽”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A. 汉朝的农民起义
B. 唐朝的安史之乱
C. 明朝的东林党 -
诗中“荒草迷残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感慨
C. 无聊 -
“满目秋”所表达的情感是? A. 生命的繁荣
B. 生命的凋零
C. 生命的希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体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孤独,展现了壮丽的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而褚维垲的《过定远》则更具体地描绘了战场的遗迹与个体的回忆,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均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