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题琴清阁小影》
时间: 2025-02-04 15:2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桐阴淡凝,试轻衫小坐,绿窗琴静。
弹瘦湘花双袖薄,风约晴丝碧影。
指冷调冰,弦清叩玉,眼底秋星近。
茶烟扶梦,夜凉松雨催醒。
倦轸乍抚还停,织抛幽素,可许知音听。
我忆天涯人似玉,渺渺云波芳讯。
襟浣疏香,眉残浅黛,鹤背声凄警。
描将吟思,粉笺红泪微映。
白话文翻译
在淡淡的桐树阴影下,我试着穿上轻薄的衬衫小坐,窗外绿意盎然,琴声悠扬。
我轻轻弹奏着细薄的湘花,微风拂动,晴好的天气映衬着碧绿的影子。
手指冰冷,琴弦清脆如玉,眼中仿佛能看到秋星在靠近。
茶烟袅袅,扶摇着我的梦,夜间凉风与松树的雨滴催我醒来。
疲倦的琴弓偶然抚过琴弦又停下来,织出的幽幽音韵,是否可以让知音倾听?
我忆起天涯的那个人如玉般的身影,渺渺的云波带来芳香的讯息。
襟上浸染着淡淡的香气,眉间残留着浅淡的黛色,鹤背上的声音凄凉而警醒。
我在描绘吟唱的思绪,粉色的信笺上映出微微的红泪。
注释
- 桐阴:指桐树的阴影,象征清凉与宁静。
- 轻衫:轻薄的衬衣,代表着夏季的清凉与舒适。
- 湘花:指湘江流域的花,常用作美丽女性的象征。
- 调冰、叩玉:形容琴声清脆动听,如冰般清凉,如玉般悦耳。
- 倦轸:指疲倦的琴弓,象征着弹琴时的心境。
- 知音:指志同道合的人,理解自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翎,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见长。其作品往往描绘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诗中表现了对音乐、自然与情感的细腻感受,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百字令 题琴清阁小影》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词作。全诗通过对清幽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流动。从桐阴、绿窗、琴声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的心境,表现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
诗中的意象丰富,桐阴、湘花、秋星、茶烟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尤其是“指冷调冰,弦清叩玉”的描写,将弹琴的手指与琴声的清脆生动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受。夜晚的松雨与茶烟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梦境,让人沉醉其间。
此外,诗中“我忆天涯人似玉”的情感流露,更是让人感受到离愁别绪。对知音的希冀与对远方人的思念,使整首诗在清雅之中透出一丝忧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桐阴淡凝,试轻衫小坐,绿窗琴静: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桐树的阴影与窗外的绿意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 弹瘦湘花双袖薄,风约晴丝碧影:弹奏着纤细的乐曲,风轻轻拂过,阳光下的影子显得清晰而美丽。
- 指冷调冰,弦清叩玉,眼底秋星近:琴声清脆,手指冰冷,眼前的景象如同秋星般明亮,展现出动人的音乐与宁静的氛围。
- 茶烟扶梦,夜凉松雨催醒:茶烟缭绕,带来梦幻般的感觉,夜晚的凉意与松树的雨声唤醒了沉睡的心灵。
- 倦轸乍抚还停,织抛幽素,可许知音听:疲倦的琴弓偶尔抚过琴弦,弹奏出幽幽的旋律,期待有知音倾听。
- 我忆天涯人似玉,渺渺云波芳讯:思念远方的人,如玉般美丽,思绪随着云朵与波浪飘荡。
- 襟浣疏香,眉残浅黛,鹤背声凄警:衣襟上飘散着淡淡的香气,眉间的妆容已然淡去,鹤背的声音凄凉而清警。
- 描将吟思,粉笺红泪微映:在描绘吟唱的思绪时,信笺上映出微微的红泪,表达了深切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将琴声比作冰和玉,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清脆和优美。
- 拟人:将茶烟、夜凉等自然元素拟人化,使其更具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运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远方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与音乐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温柔而细腻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阴:象征宁静与夏日的清凉。
- 湘花:代表美丽与柔弱的情感。
- 茶烟:象征生活的闲适与梦幻。
- 秋星:代表着思念与遥远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顾翎
- C. 苏轼
-
“倦轸乍抚还停”中的“倦轸”指的是什么?
- A. 琴弓
- B. 笔杆
- C. 船桨
-
诗中提到的“知音”最强调的是什么?
- A. 理解
- B. 遥远
- C. 甜蜜
答案
- B. 顾翎
- A. 琴弓
- A. 理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 《红楼梦·桃花扇底江南水》——曹雪芹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两者都是表达对情感的细致描绘,但顾翎的作品更注重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出女性的柔情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相关作品与背景介绍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诗词鉴赏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