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其二 送孙赤崖还姑苏》
时间: 2025-01-27 03:19: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樱桃残后,又金销雀尾故人轻别。剑影筑声都散矣,一似柳梢吹雪。锦瑟閒丝,玉缸冷碧,树树啼莺歇。桥边红板,酒旗风袅青结。芳草渐到江南,离家翻远,此恨真难说。笑我萍缘归未得,梦里松花梧叶。门巷依然,沙明溪曲,白发愁时节。扶藜相见,待君一醉凉月。
白话文翻译
樱桃花谢后,金色的阳光消散,伴随着昔日朋友的轻松告别。剑影和筑声都已散去,仿佛柳梢上飘落的雪花。锦瑟的丝线闲置,玉缸中的冷碧水也显得清冷,树梢上鸟儿的啼鸣渐渐停止。桥边的红色木板,酒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芳草渐渐延伸到江南,离家越来越远,这种恨意真难以诉说。嘲笑我这漂泊的缘分仍未能归去,梦中却常见松花和梧桐叶。门巷依旧,沙明溪的曲折,白发愁绪在此时节显得愈发明显。希望能在凉月下与你重聚,扶着拐杖,醉倒一场。
注释
- 樱桃:指樱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金销:金色的光辉消散,暗指时光的流逝。
- 剑影筑声:形容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
- 柳梢吹雪:柳树的柔枝如雪花般飘落,表达凋零之美。
- 锦瑟:古代一种乐器,象征音乐的美丽与哀愁。
- 芳草: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归属感。
- 扶藜:拄着拐杖,暗示生老病死,感受到的无奈与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皞日(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曲,情感细腻,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结合。他的诗词往往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创作背景
《百字令 其二 送孙赤崖还姑苏》创作于一个朋友即将离去的时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分别的惆怅。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变化的感慨,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象上非常丰富,樱桃花的凋零和金色光辉的消散,恰如朋友间的轻别,暗示着青春易逝、友谊的脆弱,感情的细腻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得以反映。诗中“剑影筑声”二句,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往昔的辉煌如梦幻般散去,令人惆怅。
紧接着,诗人通过“锦瑟閒丝,玉缸冷碧”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氛围,传达出一种寂寥与冷清。桥边红板和酒旗的描绘,又带来了一丝温暖的回忆,展现了人情的温暖与往日的欢愉。
“芳草渐到江南”一句,表达了离家日渐遥远的无奈,而“此恨真难说”则是对别离的深切感慨,情感愈加真挚。最后的“扶藜相见,待君一醉凉月”则是期盼与祝福,虽然有别离之痛,却依然希望能在未来与朋友再聚,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友谊的珍视,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盼,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樱桃残后:春天的樱桃花谢了,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
- 金销雀尾:金色的阳光消散,暗示时光的流逝。
- 剑影筑声都散矣:曾经的光辉与热闹都已消失,令人感到惆怅。
- 一似柳梢吹雪:用柳树与雪花的意象,传达出凋零的美感。
- 锦瑟閒丝,玉缸冷碧:描绘了一种孤寂的境地,象征着内心的冷清。
- 树树啼莺歇:鸟儿的叫声渐渐停止,象征着生机的消失。
- 桥边红板,酒旗风袅青结:美好的回忆交织着现实的孤独。
- 芳草渐到江南:离家的距离在不断加大,象征着离别的痛苦。
- 此恨真难说:对离别之痛的无奈与惆怅。
- 笑我萍缘归未得:对自己漂泊不定的命运感到无奈。
- 梦里松花梧叶:梦中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
- 门巷依然,沙明溪曲:描绘故乡的景象,内心的牵挂。
- 白发愁时节:人生的无常与老去的感慨。
- 扶藜相见,待君一醉凉月:期待与友人重聚,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剑影筑声”暗示着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
- 拟人:树树啼莺歇,赋予自然以生命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形式,增加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描绘离别的同时,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变化紧密相连,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樱桃:象征短暂的美好,常常与青春相关联。
- 剑影:象征过去的荣耀与成就。
- 锦瑟:代表音乐之美,也暗示内心的悲伤。
- 芳草:象征故乡的温暖与归属感。
- 凉月:代表宁静与希望,寄托未来的美好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樱桃”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时光
- B. 友情的长久
- C. 思乡之情
-
“扶藜相见”中的“扶藜”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拐杖
- C. 酒旗
-
整首诗传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离愁
-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早发白帝城》李白:描绘离别与旅途的感受。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与本诗相似,均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与期盼重聚的情感。王之涣的诗中更多地强调了自然景观,而沈皞日则通过丰富的情感与细腻的意象,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沈皞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