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其一
作者: 汪东 〔清代〕
罢熏香,慵傅粉。睡起又添新困。
斜汉没,晓烟横。归鸿三两声。
愁无际,梦千里。江上早生秋意。
风动屋,浪催舟。莫登江上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慵懒的早晨,诗人刚刚醒来,倦意又袭来。西斜的太阳已没入天边,晨雾弥漫,几只归来的鸿雁在空中呼叫。愁苦无边,梦中遥游千里,江面上早已泛起秋意。风吹动屋檐,浪潮催促着船只,劝诫人们不要再登上江楼。
注释:
- 熏香:指用香料熏香,增添香气。
- 傅粉:涂抹面粉,化妆。
- 斜汉:斜斜的太阳。
- 晓烟:清晨的雾气。
- 归鸿:归来的鸿雁,象征思乡之情。
- 愁无际:愁苦没有尽头。
- 梦千里:在梦中遨游千里之外。
- 江上早生秋意:江面上早已显露出秋天的气息。
- 风动屋,浪催舟:风吹动了房屋,浪潮催促着船只。
- 莫登江上楼:劝告不要再登上江楼,暗含对忧愁的避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生平并不为人所熟知,主要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体情感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更漏子 其一》是一首描绘清晨景象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塑造出一种慵懒而又愁苦的氛围。开头两句“罢熏香,慵傅粉”,展示了一个刚醒来的女子,慵懒地不愿打扮,表达了内心的倦怠与无奈。随着“斜汉没,晓烟横”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晨的情境,西斜的阳光与晨雾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接下来的“归鸿三两声”更是点出了思乡之情,鸿雁归来,声声入耳,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愁苦。而“愁无际,梦千里”则将这种愁苦进一步放大,梦境中的千里之遥与现实的无尽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最后几句“风动屋,浪催舟。莫登江上楼”则是对整个情感的总结,风浪的动荡与心中的愁苦相互呼应,劝告人们不要再去江楼,暗示着对现实的逃避和无奈的接受。这首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秋天来临时的愁绪,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罢熏香,慵傅粉。”:刚刚结束熏香,懒得化妆,表现出一种倦怠。
- “睡起又添新困。”:刚醒来却又感到困倦,强调了内心的不适。
- “斜汉没,晓烟横。”:西斜的太阳与清晨的雾气交织,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 “归鸿三两声。”:几声归来的鸿雁,传达出思乡的情感。
- “愁无际,梦千里。”:无尽的愁苦与遥远的梦境形成对比,展示诗人的心境。
- “江上早生秋意。”:江面上早已显露出秋天的气息,暗示人生的无常。
- “风动屋,浪催舟。”:风起浪涌,表现出外界环境的变化。
- “莫登江上楼。”:劝告人们不要再去江楼,暗含对愁苦的逃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情感表达。
- 拟人:让风和浪具有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写早晨的宁静与愁苦,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香:象征着生活的细腻与美好,然而却也带来倦怠。
- 鸿雁:代表着游子思乡,情感深邃。
- 秋意:暗示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营造出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汉”指的是:
A. 斜斜的月亮
B. 斜斜的太阳
C. 斜斜的星星 -
“归鸿”在诗中象征着:
A. 归来的游子
B. 思乡之情
C. 自由自在 -
诗中提到的“莫登江上楼”表示:
A. 劝告人们欣赏江景
B. 劝告人们不要再去江楼
C. 劝告人们登高望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对离别的思念与愁苦。
诗词对比:
- 汪东的《更漏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涉及到对秋天的感受和内心的愁苦,但李清照更多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而汪东则通过外部自然景象映射内心情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