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
时间: 2025-01-26 23:46: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
绿窗寒,清漏短。
帐底沈香火暖。
残烛暗,小屏弯。
云峰遮梦还。
那些愁,推不去。
分付一檐寒雨。
檐外竹,试秋声。
空庭鹤唤人。
白话文翻译
窗外的寒意袭来,漏水声也变得短促。
帐子底下,沉香的火焰温暖着我。
残烛微弱,屏风轻轻弯曲。
云峰把我的梦遮住了。
那些忧愁,怎么也无法驱散。
只好将它托付给这檐下的寒雨。
檐外的竹子,似乎在试探秋天的声音。
空旷的庭院里,传来鹤的呼唤声。
注释
- 绿窗寒:窗外的寒气。
- 清漏短:漏水声短促,暗示时间的流逝。
- 帐底沈香火暖:帐子底下点着的沉香,给予温暖。
- 残烛暗:烛光微弱,暗示孤独和寂寞。
- 云峰遮梦还:云峰遮住了梦境,表达对美好梦境的渴望。
- 那些愁,推不去:忧愁无法摆脱。
- 分付一檐寒雨:把忧愁寄托于檐下的寒雨。
- 檐外竹,试秋声:檐外竹子在试探秋天的声音,暗示季节的变换。
- 空庭鹤唤人:空旷的庭院中,鹤鸣叫着,唤醒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华,号东篱,宋代词人,生活于北宋时期,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他的词风清新婉约,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作品多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更漏子》创作于初秋雨后,诗人可能正经历着孤独和忧愁的时刻,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感受。此时的自然环境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歌鉴赏
《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以“绿窗寒,清漏短”揭示了初秋的寒意,短促的漏水声似乎在催促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内心的急迫与焦虑。接着,诗人描绘了帐底下的沉香火焰,形成了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一种温馨而又孤寂的氛围。
“云峰遮梦还”一句,传达了对梦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云峰的遮挡象征着外界的压迫与内心的挣扎。接下来,诗人对无法摆脱的愁苦进行了反思,借助“檐外竹,试秋声”的意象,展现出对秋天到来的无奈与不安,而“空庭鹤唤人”则是对孤独的深刻揭示,鹤鸣声在静谧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呼唤着失落的心灵。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洞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窗寒,清漏短:窗外的寒气与漏水声,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气氛。
- 帐底沈香火暖:帐子底下的沉香火焰带来温暖,形成对比。
- 残烛暗,小屏弯:烛光微弱,映照出孤独的情境。
- 云峰遮梦还:梦境被云峰遮挡,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那些愁,推不去:内心的愁苦难以驱散。
- 分付一檐寒雨:将忧愁寄托于寒雨之中,表现出无奈与消沉。
- 檐外竹,试秋声:竹子试探秋天的声音,象征季节的变迁。
- 空庭鹤唤人:空旷的庭院里,传来鹤的呼唤,唤醒了沉睡的人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愁比作无法驱散的阴霾,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竹子“试秋声”,赋予自然以人的特性,增添生动感。
- 对仗:如“残烛暗,小屏弯”,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孤独、忧愁的感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之中,却又深感孤寂,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窗:象征着清新与寒意,暗示初秋的来临。
- 残烛:象征孤独与寂寞,烛光微弱反映内心的无助。
- 云峰:象征梦境与理想,被遮挡的云峰暗示现实的压迫。
- 寒雨:象征忧愁与无奈,承载着诗人的愁苦。
- 鹤:象征孤独与清高,鹤的呼唤使得诗人更觉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窗寒,清漏短”中的“漏”指的是什么?
- A. 漏水
- B. 漏斗
- C. 漏网
-
“檐外竹,试秋声”中的竹子在做什么?
- A. 在生长
- B. 在呼唤
- C. 在试探秋天的声音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 A. 残烛与寒雨
- B. 绿窗与云峰
- C. 以上皆是
答案
- A. 漏水
- C. 在试探秋天的声音
- C.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怀与个人情感的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更为豪放的情感,与毛滂的细腻形成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季节变迁及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
- 《毛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