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溟天尽处,独上最高楼。
霸气何年壮,人烟一水浮。
风高微雁影,岛细乱渔舟。
怀古平生意,登临况九秋。
白话文翻译:
在南海的尽头,独自登上这座高楼。
何时才是壮丽的霸气,人烟似浮动的水面。
高风上空,微弱的雁影,岛屿上渔舟稀疏而杂乱。
怀古之情在心中涌动,登高望远正值九月的秋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溟:指南方的海域,通常指南海。
- 天尽处:天的尽头,表示远方的极限。
- 最高楼:指高耸的建筑,象征着远眺的视角。
- 霸气:气势磅礴的气概。
- 人烟:指人居住的地方,常用来形容人迹稀少。
- 浮:漂浮,形容人烟稀少的景象。
- 微雁影:微弱的雁影,形容秋天的候鸟。
- 岛细乱渔舟:形容小岛上杂乱的渔舟,渔民生活的画面。
- 怀古:追忆古代的情感。
- 登临:登高望远的行为。
- 九秋:十月,象征着深秋。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怀古”一词常见于古诗中,用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伦,明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多有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天,作者独自登楼,感受秋日的凉意和远眺的孤独,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及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江楼秋望》通过描绘辽阔的自然景色与孤独的楼台,展现了诗人的壮志与沉思。开头两句以“南溟天尽处”开篇,营造出一种辽阔无垠的空间感,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接着,“霸气何年壮”则引发对历史的追忆,诗人似乎在思考昔日的辉煌与现今的寂寥。通过“人烟一水浮”描绘人迹稀少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惆怅和对往昔的追忆。
后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微风中飞过的雁影与小岛上的渔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整体来看,诗人在高楼之上,面对浩瀚的海洋和高远的天空,既感受到壮丽的自然之美,又感受到内心的孤独与历史的沉重,形成了一种对比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溟天尽处,独上最高楼:在南方的海洋尽头,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楼,表达了对辽阔世界的向往与孤独。
- 霸气何年壮,人烟一水浮:何年才能有那种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如今却只有稀少的人烟在水面浮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风高微雁影,岛细乱渔舟:高空中微弱的雁影,暗示着秋天的来临;小岛上杂乱的渔舟,描绘出渔民生活的细微景象。
- 怀古平生意,登临况九秋:诗人怀古之情涌动,登高望远的时刻正值深秋,暗示着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如“霸气”与“人烟”的对比,反映出壮丽与孤独的并存。
- 意象:如“微雁影”、“乱渔舟”等意象,构建出秋天的自然氛围,表达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生的反思,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色,又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溟:象征辽阔的空间,暗示诗人的思考范围。
- 高楼:象征孤独的高度,表达诗人对世界的观望。
- 雁影:象征秋天的变迁,暗示时间的流逝。
- 渔舟:代表生活的琐碎与平凡,体现人间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南溟”指的是哪个方向的海洋? A. 北方
B. 南方
C. 东方
D. 西方 -
诗中提到的“微雁影”表现了什么季节的特征? A. 春天
B. 秋天
C. 夏天
D. 冬天 -
“霸气何年壮”这一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自然的壮丽
B. 历史的辉煌
C. 个人的成就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登高望远的情感,但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的结合。
- 李白《庐山谣》:同样展现了自然之美,但情感更为奔放、豪放,与黎伦的沉思对比鲜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