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近见一般人,堂堂似佛祖。
入室求知识,为明生死事。
问汝莫是贼,当时面如土。
语言勿生嗔,只个是生死。
白话文翻译:
最近见到一些人,他们的气质都像是佛祖一样。
他们走进屋里寻求知识,目的在于明白生死之事。
我问你们是不是小偷,看到你们的脸色就像是土一样苍白。
说话时请不要生气,这只是关乎生死的问题。
注释:
- 一般人:指普通人。
- 堂堂:形容气宇轩昂,气质非凡。
- 入室求知识:指进入学习的环境寻求真理。
- 明生死事:明确生与死的问题。
- 问汝莫是贼:询问你是不是小偷,暗指对方的动机。
- 面如土:形容面色苍白,像土一样无光。
- 语言勿生嗔:说话时请不要生气。
- 生死:指生命和死亡的哲学问题。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佛祖”,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象征着智慧与觉悟。诗人通过对比,强调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应当追求真理,理解生死的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咸静,宋代禅宗僧人,擅长诗歌,作品多涉及哲理与人生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一个寻求智慧与真理的时代,反映了士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普通人追求知识的期待。
诗歌鉴赏:
《拟寒山自述 其五》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知识与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普通人追求知识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对人类存在的关切与思考。诗人首先以“堂堂似佛祖”来形容人们的气质,暗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人人都可以追求真理,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接着,诗人提到“入室求知识”,这不仅是对个人学习的赞美,也是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
然而,诗人并未对这一追求全然肯定,而是以“问汝莫是贼”反问,似乎在质疑一些求知者的动机,暗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人会走上歪路。接着“面如土”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对方因内心不安而显露出的外在表情,这里也可以解读为人们在面对生死问题时的脆弱与无力。
最后,诗人的劝诫“语言勿生嗔”,用一种温和的语气提醒读者,面对生死这样严肃的问题,不应以偏激的情绪来对待。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引发深思,也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近见一般人,堂堂似佛祖。”:描绘普通人有佛祖般的气质,表达出对人类潜能的赞赏。
- “入室求知识,为明生死事。”:强调求知的目的,探讨生命的意义。
- “问汝莫是贼,当时面如土。”:质疑对方的动机,反映出对生死的紧迫感。
- “语言勿生嗔,只个是生死。”:希望以理性对待生死问题,表达一种包容与理解。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堂堂似佛祖”比喻人的气质,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展现了诗人的修辞功底。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知识的追求与生死的思考,提醒人们在面对生命重大问题时应保持理性与包容。
意象分析:
- 佛祖:象征智慧、觉悟与追求真理的高尚境界。
- 生死:人生的根本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 面如土:象征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反映人面对生死时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佛祖”象征什么? A. 权力
B. 智慧
C. 财富 -
诗人希望人们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应保持什么态度? A. 愤怒
B. 理性与包容
C. 无所谓 -
“面如土”是指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内心惶恐
C. 自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探讨人生哲理。
- 《庐山谣》白居易:涉及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释咸静的作品与王维的《鸟鸣涧》,后者同样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释咸静更关注生死问题,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