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日兰桡绊客程。
隔江不见越山青。
卧听箫管到三更。
罗帐镫昏寒渐峭,
柁楼人语梦初醒。
不知是雨是潮声。
白话文翻译:
每天在兰舟上,旅途被绊住。
隔着江水看不到越地的青山。
躺着听箫声和管乐,直到三更。
罗帐下的灯光昏暗,寒意渐渐加重,
船舱里有人低语,我的梦初醒。
不知这是雨声还是潮水的声音。
注释:
- 兰桡:指用兰草制成的小船。
- 绊:阻碍、阻挡,旅途受到阻碍。
- 越山:指的是越地的青山,可能暗指故乡。
- 箫管:指吹奏的乐器,通常指笛子和箫。
- 罗帐:用细纱制成的帐子。
- 镫:古代的一种灯具。
- 柁楼:船头的地方,通常有舵手或说话的人。
- 梦初醒:刚刚从梦中醒来,状态模糊。
- 潮声:潮水拍打声音,和雨声相混淆。
典故解析:
- 越山:有可能指代古代越国的山脉,象征着故乡的思念。
- 箫管:古代乐器,常用来表达愁苦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景祁,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古典诗词中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而闻名。他的作品多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生活中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船上,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伤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与情感。
诗歌鉴赏:
《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的开头“日日兰桡绊客程”,用兰舟象征着诗人的旅途,然而这条旅途却是被阻碍的,隐喻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和无奈。接下来的“隔江不见越山青”,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渴望与思念,越山青的隐喻深刻地传达出一种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卧听箫管到三更”则刻画了夜晚的寂寥,伴随着箫声与管乐,诗人的情感在这一刻显得更加孤独。最后两句“罗帐镫昏寒渐峭,柁楼人语梦初醒”,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寒冷与梦醒的瞬间,同时引发出对现实与梦境的思考。诗的结尾“不知是雨是潮声”,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模糊了外界的声音与内心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一种惆怅与迷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日兰桡绊客程:每天乘坐的小船阻碍了旅途,暗示了诗人的旅途艰难。
- 隔江不见越山青:隔着江水,看不到故乡的青山,表露出思乡之情。
- 卧听箫管到三更:夜深人静时,躺在船上,听着悠扬的箫声,表达孤独感。
- 罗帐镫昏寒渐峭:帐子里灯光昏暗,夜越来越冷,暗示孤独和无助。
- 柁楼人语梦初醒:船上的人低语,诗人从梦中醒来,现实与梦境交织。
- 不知是雨是潮声:模糊的声音让诗人感到惆怅,无法分清现实与梦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舟比作旅途的象征。
- 拟人:将灯光、声音等赋予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乡、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故乡的强烈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桡:象征着旅途与离别。
- 越山: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
- 箫管:代表孤独与忧伤的音乐。
- 罗帐:暗示了内心的封闭与孤独。
- 潮声:模糊的声音代表对现实的困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桡”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小船
- C. 一种乐器
-
诗中“隔江不见越山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愉
- B. 思乡
- C. 失落
-
诗的结尾“不知是雨是潮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 A. 清晰
- B. 混乱
-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二者均描绘了孤独的旅途与思乡之情,但张景祁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流露,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了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