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时间: 2025-04-27 06:07:23

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
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冷清的秋夜,水面上冷冷的波光闪烁,似铜花一般不愿收敛。美人垂钓,理着细细的钩线。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池阁,夜幕降临,秋意渐浓。江边的燕子在晨曦中交谈着归去的事,水花红色的景象似乎渐渐减退,像春天的美丽也已过去。西风吹过,梧桐树下的叶子先感到忧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波面:水面。
  • 铜花:比喻水面上闪烁的波光,冷冷清清。
  • 玉人:美丽的女子,常用来指代钓鱼的女子。
  • 纤钩:细小的钩子,指钓鱼用的钩。
  • 江燕:江边的燕子,常象征离别与归来。
  • 水花红减:水面上的红花(如水波反射的光彩)逐渐减少。
  • 西风:秋天的风,带来一丝凉意和忧伤。

典故解析:

  • 浣溪沙:一种词牌名,常描写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情感。
  • 玉人: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象征柔情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词风清丽、婉约著称,作品常表达离愁别绪和自然景色的感受。他的词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景物描写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宋代的文人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追求。诗人在秋寒的夜晚,看到水面波动的景象,感受到人事的变迁与离别的凄凉,写下了这首词。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清冷与孤寂。开篇“波面铜花冷不收”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水面景象,波光闪烁而不愿收敛,暗示着内心的情感也难以平静。接着“玉人垂钓理纤钩”,通过美人钓鱼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藏着孤独的气息。月光洒在池阁上,夜色愈加深沉,秋意浓重,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后面的“江燕话归成晓别”,通过燕子的归去,隐喻了离别的伤感,水面上的“水花红减似春休”则更加明确了春天的美好已经过去,意味着生命的流逝和过往的回忆。最后一句“西风梧井叶先愁”以梧桐为意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惆怅。这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波面铜花冷不收:水面波光如铜花般冷清,表现秋夜的清冷与孤独。
  • 玉人垂钓理纤钩:美丽的女子正在钓鱼,给人一种静谧的画面。
  • 月明池阁夜来秋:明亮的月光洒在池阁上,暗示夜晚的到来和秋天的气息。
  • 江燕话归成晓别:江边的燕子在晨曦中交谈,象征着离别与归来的情感。
  • 水花红减似春休:水面上的红色波光逐渐减退,象征着春天的逝去和美好的消散。
  • 西风梧井叶先愁:西风送来秋意,梧桐树下的叶子开始感到愁苦,暗示着忧伤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面铜花”比喻水面的波光,生动形象。
  • 拟人:如“江燕话归”赋予燕子以人类的行为,增加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工整,体现了词的音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夜的清冷与孤独,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面:象征了内心的波动与变化。
  • 铜花:暗示了冷清和孤独的情感。
  • 玉人:象征美好与柔情。
  • 江燕:象征离别与归来,体现了人情的复杂。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波面铜花冷不收”中的“铜花”指的是什么?

    • A. 铜制的花
    • B. 水面波光
    • C. 冷清的花
  2. 诗中提到的“玉人”指代:

    • A. 一位钓鱼的女子
    • B. 皇后
    • C. 仙女
  3. 整首词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 A. 自然之美
    • B. 离别与忧伤
    • C. 生活的快乐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吴文英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对秋天和离别的感受,但吴文英更侧重于景物的描写和内心的孤寂,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切。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词人的不同情感取向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吴文英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