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作者: 冯延巳 〔五代〕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到了青门,柳树的颜色变得黄了,一枝红杏从低矮的墙头探出。
窗前的黄莺歌唱,窗内的人儿还没有梳妆。
绣帐已经拉开,梦中与人离别的情景渐渐淡去,玉炉里空留着袅袅的香烟,显得格外寂寞。
闺房里红日高照,时光真是漫长无比。
注释:
- 青门:指青色的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柳色黄:春天柳树的新芽开始发黄,预示着春季的生机。
- 红杏:杏花的颜色鲜红,象征着春天的活力。
- 莺窗:窗前的黄莺,常用以描绘春天的景象。
- 绣帐:绣制的帐子,代表着闺房的私密。
- 玉炉:用玉石制成的香炉,象征着优雅与清香。
- 红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闺中人的孤独。
典故解析:
- 离别梦:表达了对离别的怀念与思念,常见于古诗中,反映了古人对爱情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五代时期的词人,原为楚国人,后仕于南唐。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生的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春季,正值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孤独感。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诗中却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开篇“春到青门柳色黄”以生动的画面引出春天的气息,柳树吐新芽,红杏探头,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了基础。
“莺窗人起未梳妆”一句,描绘了窗前黄莺的叫声和窗内女子尚未梳妆的慵懒,突显出一种生活的气息与人情的温暖。然而,随着“绣帐已阑离别梦”的出现,情绪开始转向,细腻的情感在此刻流露出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内心的离愁别绪。
“玉炉空袅寂寥香”,香气袅袅升起,却显得孤独无依,暗示着内心的寂寞与对往昔的追忆。最后“闺中红日奈何长”,通过红日的永恒,表现出时光的漫长与无奈,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整首词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融合了浓郁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到青门柳色黄:春天到了,青门的柳树开始发黄,象征着春的生机。
- 一梢红杏出低墙:一枝红杏从低矮的墙头探出,展现出春的活力。
- 莺窗人起未梳妆:窗前的黄莺在歌唱,窗内的人儿还没起床梳妆,反映出慵懒的生活状态。
- 绣帐已阑离别梦:绣帐已经拉开,梦中与人离别的情景渐渐淡去,表现出离愁别绪。
- 玉炉空袅寂寥香:玉炉中空留香烟,显得格外寂寞,象征内心的孤独。
- 闺中红日奈何长:闺房里红日高照,时光漫长,表现出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柳色黄、红杏出墙等描写春天的意象,增强了春的生机感。
- 拟人:黄莺在窗前歌唱,赋予自然以生命,增添了动感。
- 对仗:整首词语言工整,言简意赅,形成强烈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孤独。虽然春天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但诗中的情感却暗示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柔美与生机。
- 杏:春天的代表,象征希望与爱情。
- 莺:春天的歌唱者,象征生命的活力。
- 绣帐:隐喻私密空间与内心情感。
- 玉炉:象征优雅与孤独的香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到青门柳色黄”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莺窗人起未梳妆”中的“莺”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树
D. 一种草 -
诗中的“玉炉空袅寂寥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离愁
C. 思念
D. 希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与思念。
- 苏轼的《定风波》:描绘了人生的哲理与春天的景象。
诗词对比:
- 冯延巳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内心情感,但风格有所不同,冯延巳较为细腻婉约,而李清照则更加深沉与激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