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别成上人并送性禅师)》

时间: 2024-09-19 20:38:57

梅子熟时到几回。

桃花开后不须猜。

重来松竹意徘徊。

惯听禽声浑可谱,饱观鱼阵已能排。

晚云挟雨唤归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别成上人并送性禅师)

梅子熟时到几回。
桃花开后不须猜。
重来松竹意徘徊。
惯听禽声浑可谱,
饱观鱼阵已能排。
晚云挟雨唤归来。

白话文翻译

梅子成熟的时候,我来过几次。
桃花开放之后,无需猜测我是否还会来。
我再次来到这松竹之间,心情沉浸在徘徊的意境中。
我习惯了听鸟儿的鸣叫,它们的声调可以谱写成曲;
我看惯了水中鱼儿的阵势,已经能够将它们排列开来。
傍晚的云彩带着雨意,似乎在召唤我回家。

注释

  • 梅子:指梅子成熟的季节,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桃花:桃花盛开,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
  • 松竹:松和竹是常见的植物,象征高洁的品格。
  • 禽声:鸟儿的鸣叫声。
  • 鱼阵:水中鱼群的排列,象征自然的和谐。
  • 晚云挟雨:傍晚的云朵带着雨水的预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创作于辛弃疾与朋友成上人、性禅师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深厚情谊。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友情与人生哲理。

诗歌鉴赏

《浣溪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开篇以“梅子熟时到几回”引入,梅子成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第二句“桃花开后不须猜”则巧妙地引入了桃花的意象,桃花是春天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重来松竹意徘徊”,则通过松竹的高洁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追求。在此基础上,诗人又提到“惯听禽声浑可谱”,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熟悉与热爱。

最后一句“晚云挟雨唤归来”将诗歌推向高潮,傍晚的云彩似乎在召唤他回家,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归属感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子熟时到几回:通过梅子的成熟,提问自己曾经几度造访,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往事的回忆。
  2. 桃花开后不须猜:桃花盛开不需猜测,表明对友人情感的坦诚与不变。
  3. 重来松竹意徘徊:松竹象征高洁,诗人再次来到这里,心中充满徘徊的情感。
  4. 惯听禽声浑可谱:习惯了听鸟儿的鸣叫,象征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生活的感悟。
  5. 饱观鱼阵已能排:看惯了水中鱼群的阵势,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理解。
  6. 晚云挟雨唤归来:傍晚的云彩带着雨水的召唤,象征着对家的渴望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梅子、桃花、松竹等自然意象不仅描绘了景色,也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
  • 拟人:晚云“唤归来”,将云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惯听禽声浑可谱,饱观鱼阵已能排”,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与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美好。
  • 桃花:代表春天与希望,寓意生命的美好。
  • 松竹:象征高洁的品格与不屈的精神。
  • 禽声:自然的声音,代表生命的活力。
  • 鱼阵:水中鱼群的和谐,象征自然的平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梅子成熟时,诗人曾到几回?

    • A. 一次
    • B. 几次
    • C. 从未
  2. “桃花开后不须猜”意在表达什么?

    • A. 猜测友人来访
    • B. 表达对友人的信任
    • C. 不再想念友人
  3. 晚云挟雨的意象象征什么?

    • A. 归属感
    • B. 旅行
    • C. 失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辛弃疾的《浣溪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物与感情的结合,但辛弃疾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思念与人生哲理,而李清照则多表现了对爱情的细腻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辛弃疾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