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2-04 16:28:12

绮陌寻芳惜少年。

长楸走马著金鞭。

玉楼春醉杏花前。

憔悴如今谁作伴,别离还近养花天。

碧云凝处忆婵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绮陌寻芳惜少年。
长楸走马著金鞭。
玉楼春醉杏花前。
憔悴如今谁作伴,
别离还近养花天。
碧云凝处忆婵娟。

白话文翻译:

在美丽的小路上寻花惜时的少年,
骑马在高大的楸树下驰骋,金鞭随之摇晃。
在玉楼前醉卧于杏花盛开的时节。
如今我憔悴,谁能陪我共度,
离别的日子还在养花的时节接近。
在碧云凝聚的地方,我怀念那嫦娥般的女子。

注释:

  • 绮陌:美丽的小路。
  • 惜少年:珍惜年轻时光。
  • 长楸:高大的楸树。
  • 著金鞭:骑马时金色的鞭子在手中摇晃。
  • 玉楼:形容楼阁华丽。
  • 春醉:在春天的美景中陶醉。
  • 憔悴:形容身体或精神疲惫。
  • 养花天:适合养花的时节。
  • 碧云凝处:青天和白云交汇的地方。
  • 忆婵娟:怀念美丽的女子,婵娟常用来指代月亮或美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觌(生卒年不详),字子文,号天池,宋代诗人。曾觌以词见长,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宋代,正值诗人对青春、爱情的感慨之际。在这个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墨客常通过诗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充满青春气息与离别感伤的词作。开篇以“绮陌寻芳惜少年”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在美丽的春日小道上寻花的情景,折射出对年轻时光的珍惜与追忆。接下来的“长楸走马著金鞭”描绘了骑马游玩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洒脱与活力,仿佛在诉说年轻的自由与快乐。

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逐渐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憔悴如今谁作伴”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似乎身边的人已不再,留下的只有孤独的身影。最后两句“别离还近养花天,碧云凝处忆婵娟”,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巧妙地引入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切感受。

整首词以清新自然的意象贯穿,情感真挚而细腻,既有对青春岁月的珍惜,也有对未来离别的忧伤,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绮陌寻芳惜少年:在美丽的小路上寻找花朵,珍惜年轻的时光,表达诗人对青春的向往。
  2. 长楸走马著金鞭:骑马在高大的楸树下驰骋,金鞭轻轻摇晃,描绘出活力四射的画面,象征着自由与快乐。
  3. 玉楼春醉杏花前:在华丽的楼阁前,陶醉于盛开的杏花,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4. 憔悴如今谁作伴:如今的我憔悴,谁能陪伴在侧,流露出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5. 别离还近养花天:离别的日子即将到来,而此时正是养花的美好时节,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即将失去的美好。
  6. 碧云凝处忆婵娟:在碧云凝聚的地方,怀念那美丽的女子,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永恒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春比作春天,强调其短暂与珍贵。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其情感,增强意境。
  • 对仗:上下句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及对离别的深切感伤。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绮陌:象征美丽和青春的时光。
  2. 金鞭:象征自由与奔放的精神。
  3. 杏花: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美好。
  4. 碧云: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5. 婵娟:象征美丽与永恒的追忆。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隐喻了人们对青春与爱情的向往与追忆,赋予了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绮陌”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美丽的小路
    C. 一种乐器

  2. “憔悴如今谁作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兴奋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春天的美好? A. 长楸
    B. 杏花
    C. 碧云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曾觌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事物的怀念,但李清照的词中多了一份女性细腻的情感,而曾觌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内心感受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