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作者:李清照 〔宋代〕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白话文翻译:
不应让酒杯盛得太满,琥珀色的酒浓得令人沉醉,
虽然还未完全醉,心里的情感却先行融化。
远处的钟声已经应和着晚来的风。
香炉里的瑞脑香已散去,令人魂梦断绝,
那金色的小髻松散了,抵御寒意。
醒来时,只能独自面对烛光下的红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莫许:不要允许。
- 琥珀浓:琥珀色的酒浓烈。
- 疏钟:稀疏的钟声。
- 瑞脑:一种香料,用于熏香。
- 辟寒:抵御寒冷。
- 鬟松:发髻松散。
典故解析:
- 瑞脑:源自古代的熏香方式,常用于节庆和重要场合,象征着美好与吉祥。
- 疏钟:钟声在古诗中常用来传达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漱芳亭主,宋代著名女词人,与辛弃疾并称。她的词作以柔美、细腻见长,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晚年,正值国破家亡之际,流露出对往日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失落,体现了她在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李清照的《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以“莫许杯深琥珀浓”点出酒的浓烈,隐喻着情感的浓厚和对美好时光的眷恋。接着,词人描绘了即使未完全沉醉,心中却已先行融化的状态,显示出一种无奈的轻盈感。
“疏钟已应晚来风”一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夜晚,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而“瑞脑香消魂梦断”则将诗人的梦境与现实的隔阂清晰地表现出来,暗示着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已经不复存在。
最后两句,诗人从梦境中醒来,面对着烛光下的红花,展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无奈感叹。这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刻反映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许杯深琥珀浓:不要让酒杯装得太满,琥珀色的酒显得很浓。
- 未成沉醉意先融:即使还未醉,心中的情感却已先行融化。
- 疏钟已应晚来风:钟声稀疏,已在应和着晚来的风。
- 瑞脑香消魂梦断:香烟散去,梦境也随之破碎。
- 辟寒金小髻鬟松:抵御寒风的小髻已松散。
- 醒时空对烛花红:醒来时,只能眼对烛下的红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琥珀色的酒比喻情感的浓厚。
- 拟人:钟声与晚风的呼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 对仗:词中上下句的工整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酒、钟声、香气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往日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叹,反映了她内心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着欢愉与醉意,反映内心情感的浓烈。
- 钟声:时间的流逝,孤独的象征。
- 瑞脑香:美好与吉祥的象征,代表了往昔的美好。
- 烛花红:象征着温暖与孤独感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清照的《浣溪沙》中的“琥珀浓”主要指什么?
- A. 酒的颜色
- B. 酒的浓烈
- C. 醉人的气味
-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瑞脑”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吃的
- B. 喝的
- C. 熏香
- D. 佩戴的装饰品
-
“醒时空对烛花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思念
- D. 愤怒
答案:
- D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 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细腻描写。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清照与辛弃疾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李清照更倾向于细腻的个人情感,而辛弃疾则多用豪放与壮丽的气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清照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