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禁烟时节野烟屯,
恻恻寒多独掩门。
入夜雨声偏破梦,一年花事暗惊魂。
野坟处处逢春祭,孤子年年有泪痕。
去岁玉峰曾记住,干戈回首怕重论。
白话文翻译:
在禁烟的时节,野外烟雾弥漫,
冷冷清清的寒风中,我独自关上了门。
夜深时,雨声打破了我的梦,
一年间的花事让我惊慌不已。
每年春天祭奠亡者,
孤独的孩子年年留下泪痕。
去年在玉峰山曾有过的记忆,
如今回首战乱的往事,心中不免感到恐惧。
注释:
- 禁烟:指的是禁止吸烟的时节,可能暗示当时的社会风气或政策。
- 恻恻:形容冷清、悲伤的样子。
- 暗惊魂:暗指惊慌和恐惧。
- 野坟:指的是农村或偏僻地方的坟墓。
- 孤子:指失去父母的孤儿。
- 玉峰:可能是一处山名,象征着过往的记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龄寿,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风格多变,既有婉约之美,也有豪放之气。
创作背景:
《清明》创作于清代的一个春天,正值清明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祭扫的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对社会动荡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清明》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生与死、记忆与遗忘的交织。诗的开头便以“禁烟时节”的意象引出,暗示了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随之而来的“寒多独掩门”则渗透出一种孤独与清冷的气氛,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哀伤与无奈。入夜时的“雨声”不仅打破了诗人的梦,更是加重了孤独的感觉,体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而“野坟处处逢春祭”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清明时节的祭奠文化,孤儿的泪痕更是增添了悲切的情感。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家国破碎、亲人离世的深切感受。最后一句“干戈回首怕重论”,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成功,春天的美丽与死亡的阴影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对生命的赞美,也有对逝去的哀悼,情感深邃而丰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禁烟时节野烟屯:在禁止吸烟的时节,野外烟雾弥漫,暗示社会的压抑与不安。
- 恻恻寒多独掩门:寒冷的天气使人感到孤独,诗人选择关上门,象征与外界的隔绝。
- 入夜雨声偏破梦:夜晚的雨声如同梦中的惊扰,表达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破碎。
- 一年花事暗惊魂:春天的花开代表新的生命,但对逝去的回忆却让人感到惊慌与痛苦。
- 野坟处处逢春祭:春天的祭奠活动,暗示着对逝者的缅怀与哀悼。
- 孤子年年有泪痕:孤独的孩子年年流泪,体现出对亲人的思念。
- 去岁玉峰曾记住:去年在玉峰山的记忆,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
- 干戈回首怕重论:回首往事,心中对战争的恐惧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花事与人们的生命联系,暗示生与死的交替。
- 拟人:雨声“打破梦”,让自然与人感情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社会动荡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恐惧。诗人用生动的意象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反映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象征社会的压抑与不安。
- 寒:代表孤独与悲伤。
- 雨:象征记忆的沉重与梦的破碎。
- 花:代表生命的轮回与美好。
- 野坟:暗示死亡与祭奠的主题。
- 孤子:象征对亲情的渴望与失落。
- 玉峰:引发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禁烟时节”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开始
- B. 禁止吸烟的时期
- C. 冷冬时节
- D. 祭扫的时节
-
“孤子年年有泪痕”中“泪痕”指的是?
- A. 伤心的回忆
- B. 孤独的生活
- C. 亲人的离去
- D. 生活的艰辛
-
诗人通过“入夜雨声”想表达什么?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 C. 对春天的喜爱
- D. 对社会的批评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清明》与《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清明》更多地关注于生与死的对比,而《春望》则是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清明》与《琵琶行》:后者以音乐为媒介传达情感,而《清明》则通过祭奠表现对逝者的思念,风格各异却同样感人。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龄寿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