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雁
杜牧 〔唐代〕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金色的河流在秋天的中段,仿佛是被敌人弦乐所撩动;
云外飞来的惊鸿,带着四散的哀鸣。
月光明亮的仙掌,孤独的影子悄然经过;
长门灯光昏暗,传来几声细微的响动。
你要知道,敌骑纷纷在外,
怎能让它们像春风一样随意返回?
不要厌倦潇湘的寂静之地,
水多的地方,菰米和莓苔随处可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河:指金色的河流,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
- 虏弦:虏,指敌人;弦,指乐器的弦声,暗指敌人入侵时的音乐声。
- 仙掌:形容月亮的光辉,似神仙的手掌。
- 长门:古代宫殿的门,这里暗示长安的宫门。
- 胡骑:指北方民族的骑兵,暗示边境战乱。
- 潇湘:指湖南潇水和湘江,是文人向往的隐居之地。
- 菰米:水生植物,通常用来形容水边的丰饶。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胡骑”与“春风”均反映了唐代边疆的战争和不安定。杜牧以此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乱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绝句。他的诗歌以清新、婉约著称,常常融入历史和时事,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早雁》创作于唐代边境不安的时期,杜牧目睹了国家动乱,心中充满忧虑。诗中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传达了对时局的思考与自我情感的抒发。
诗歌鉴赏:
《早雁》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诗的开头以“金河秋半虏弦开”展现出一种既美丽又忧伤的景象,金色的河流和秋天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宁静的外表下潜藏的危险。随后,诗人描绘了“云外惊飞四散哀”的画面,暗示着战乱带来的不安与痛苦。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月光与孤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感,而“长门灯暗数声来”则反映了主人公在寂静中对外界局势的关注与忧虑。接下来的两句强调了胡骑的肆虐,表达了对边境动荡的深切关心。最后两句转而向内心倾诉,表现出对潇湘一带的向往,虽然人少却水多,象征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河秋半虏弦开:秋天的金色河流被敌人的乐声打破,预示着战争的来临。
- 云外惊飞四散哀:高空的雁群受惊而飞,带着哀鸣,象征着处于战乱中的人们的悲哀。
- 仙掌月明孤影过:月光如同仙人的手掌,孤独的影子在月光下移动,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感。
- 长门灯暗数声来:长安城门昏暗,传来微弱的声响,暗示着外面的动荡。
- 须知胡骑纷纷在:提醒人们要意识到敌人的骑兵仍在肆虐。
- 岂逐春风一一回:敌人怎能像春风一样随意来去,表达了对局势的无奈。
- 莫厌潇湘少人处:不要厌倦潇湘的寂静,表达了一种向往宁静的心情。
- 水多菰米岸莓苔:水边的菰米和莓苔,象征着丰饶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仙掌”,增强了意境的优雅与神秘感。
- 拟人:将雁群的飞散与哀鸣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人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呈现出工整的对仗美,使得诗歌读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战争与和平的对立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河:象征着丰收与美好,但在秋季却带有凋零之感。
- 孤影: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 胡骑:代表外敌的侵扰,象征着国家的危机。
- 潇湘:象征理想的隐居生活,表达人们对宁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河”指的是什么季节的河流?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人对“胡骑”的态度是?
A. 欢迎
B. 忽视
C. 担忧
D. 无所谓 -
“莫厌潇湘少人处”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战争
B. 热闹
C. 宁静
D. 富饶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对孤独的感受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中》:描写自然与隐居生活,展现宁静的意境。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杜牧《早雁》的对比:杜甫的诗更注重社会现实与苦难,而杜牧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影响,但情感基调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牧的《早雁》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