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有怀》

时间: 2025-01-11 09:53:11

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

书回秋欲尽,酒醒夜初长。

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

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夕有怀
作者: 杜牧 〔唐代〕

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
书回秋欲尽,酒醒夜初长。
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
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白话文翻译:

在西阁上我独自思念远方的友人,华丽的池水映着清凉的月光。
书信送回,秋天快要结束,酒醒后夜色刚刚加长。
露水在白色的莲花上轻轻洒落,清风中弥漫着蕙草的香气。
去年此时此景,我曾乘着兰舟醉卧在横塘。

注释:

  • 念远:思念远方的朋友。
  • 华池:华丽的池塘。
  • 涵月凉:池水映照着月光,带来一丝凉意。
  • 书回:书信寄回。
  • 秋欲尽:秋天即将结束。
  • 酒醒:酒喝醒了。
  • 夜初长:夜晚刚刚变得漫长。
  • 露白:露水清白。
  • 莲衣:莲花的衣衫。
  • 蕙带香:带有蕙草的香气。
  • 前年:去年。
  • 兰棹:兰舟,指用兰木制作的船。
  • 醉横塘:在塘边醉卧。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仕途、爱情等,风格清新、凝练,常常富有哲思。

创作背景:

《秋夕有怀》是杜牧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写的,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情感。

诗歌鉴赏:

杜牧的《秋夕有怀》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诗作。诗的开头“念远坐西阁”便迅速带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西阁是个高处,可以俯瞩万物,诗人在此独坐,思念远方的友人,令人感到一丝孤寂与惆怅。接下来的“华池涵月凉”通过描绘池水的清凉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为情感的升华做了铺垫。

“书回秋欲尽,酒醒夜初长”,这两句则将时令与内心情感结合,秋天的即将结束使得思念愈加深重,而酒醒后,夜色渐长,更加突显了孤独的情感。接下来的“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清冷的秋夜,露水轻洒在莲花上,清风中弥漫着蕙草的香气,象征着美好却又稍显忧伤的景象。

最后一句“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则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回忆起去年同样的美景,和友人一起在此共度欢乐时光,酒醉的情景让人感到无奈与惋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将思念与自然的景色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杜牧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念远坐西阁:在西阁上思念远方的朋友,表达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2. 华池涵月凉:华丽的池水映照着月光,营造出清凉的夜晚气氛。
  3. 书回秋欲尽:书信寄回,意味着秋天即将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4. 酒醒夜初长:酒醒后,夜晚刚刚变得漫长,展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
  5. 露白莲衣浅:露水轻洒在白色的莲花上,意象清新,传达出秋夜的宁静。
  6. 风清蕙带香:清风中蕙草的香气弥漫,增添了环境的美好。
  7. 前年此佳景:提到去年同样美好的景象,唤起回忆。
  8. 兰棹醉横塘:乘坐兰舟醉卧于塘边,表达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华池涵月凉”,池水如同月光般清凉。
  • 拟人:露水和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书回秋欲尽,酒醒夜初长”,前后句式相对,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念与怀旧。通过描绘秋天的夜晚景象,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阁:象征高远与独处。
  • 华池:代表宁静与清丽的环境。
  • 露水:象征清新与短暂。
  • 莲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蕙草:象征高雅与芬芳。
  • 兰舟:象征友谊与欢乐的过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池”指的是什么? A. 书房
    B. 池塘
    C. 山峰

  2. “念远坐西阁”中“西阁”代表什么? A. 高处的孤独
    B. 热闹的场所
    C. 友人的家

  3. 诗人对去年的回忆主要表现在哪一句? A. 露白莲衣浅
    B. 酒醒夜初长
    C. 前年此佳景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牧 vs. 王维:杜牧的《秋夕有怀》侧重于个体的情感与回忆,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更加强调与自然的融和与宁静的意境。两者都富有情感,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