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家
杜牧 〔唐代〕
初岁娇儿未识爷,
别爷不拜手吒叉。
拊头一别三千里,
何日迎门却到家。
白话文翻译
在初生的岁月里,娇儿还不认识他的爷爷,
离别时爷爷不拜手,显得很不情愿。
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一别就是三千里,
不知何时才能迎接你回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初岁:初生的岁月,指婴儿出生后的时间。
- 娇儿:娇嫩的儿子,指小孩。
- 爷:祖父,爷爷。
- 手吒叉:手势,指拜的动作。
- 拊头:轻轻抚摸头部。
- 一别三千里:指离别之后相隔很远,三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 迎门:迎接到家门口。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它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感慨。可以联想到《孟子》中提到的“父母之爱子,天性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酒,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牧晚年时,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无奈。唐代社会动荡,士人常因政治原因远离家乡,因此诗中充满了乡愁与无奈。
诗歌鉴赏
杜牧的《别家》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又略显伤感的家庭场景。开篇便以“初岁娇儿未识爷”引出,表达了小儿对爷爷的陌生与无知,这不仅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也突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疏离。随后的“别爷不拜手吒叉”则用生动的形象展现了爷爷在离别时的无奈与不舍,似乎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拊头一别三千里”,这一句将离别的距离具象化,表达了作者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无奈。最后“何日迎门却到家”更是道出心中对归家的期盼,充满了对家庭温暖的向往与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亲情的细腻描绘,又渗透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示了杜牧对家庭与亲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岁娇儿未识爷:描绘小孩刚出生时,对爷爷的陌生。
- 别爷不拜手吒叉:离别时,爷爷的无奈与不愿。
- 拊头一别三千里: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表示深情;一别后两人相隔遥远。
- 何日迎门却到家: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期待。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尤其是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离别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亲情与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渴望,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娇儿:象征着家庭的希望与亲情的纽带。
- 爷:代表着家庭的长辈与传统。
- 三千里:象征着距离与时间的无情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初岁娇儿未识爷”中的“爷”指的是谁?
A. 父亲
B. 祖父
C. 叔叔 -
“拊头一别三千里”中的“拊头”是什么意思?
A. 拍打头部
B. 抚摸头部
C. 摇晃头部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思念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离骚》屈原:探讨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
诗词对比
杜牧与李白在诗歌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二人都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深厚的情感。李白的《静夜思》侧重于对乡愁的直接描绘,而杜牧的《别家》则通过亲情的视角展现了离别的无奈与思念的深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文集》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