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时》

时间: 2025-01-08 09:19:33

袅袅疏枝带露轻,隔帘棂,丝丝牵缀别离情。

最难胜。

幽恨只凭羌管诉,调凄清。

临风半是断肠声。

不堪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袅袅疏枝带露轻,隔帘棂,丝丝牵缀别离情。最难胜。幽恨只凭羌管诉,调凄清。临风半是断肠声。不堪听。

白话文翻译:

轻柔的露珠挂在稀疏的树枝上,透过窗帘的缝隙,细细的声音牵引着离别的愁绪。最难以忍受的,是那幽怨的情感,只能通过羌笛来诉说,声音凄清。微风中,那似乎是断肠之声,让人难以忍受。

注释:

  • 袅袅:形容轻柔的样子,通常用于描绘烟、雾等。
  • 疏枝:稀疏的树枝,象征孤独和离别。
  • 隔帘棂:窗帘的缝隙,表示隔绝的距离。
  • 羌管: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表达哀伤情感。
  • 调凄清:形容音乐的调子清冷而悲伤。
  • 断肠声:形容非常悲痛的声音,似乎能让人心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宛,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尤其擅长表现离愁别绪,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太平时》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刻感受,反映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无奈与哀愁。

诗歌鉴赏:

《太平时》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离愁别绪的古诗。开篇以“袅袅疏枝带露轻”描绘出一幅清晨的自然图景,露珠轻盈地挂在稀疏的树枝上,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柔情和脆弱。隔帘棂的“丝丝牵缀”,则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牵挂。诗的情感在此处逐渐升温,尤其是“幽恨只凭羌管诉,调凄清”的描写,更是将离别的痛苦与孤独深刻刻画。羌管的声音如同无声的泪水,凄清而悲怆,仿佛在诉说着心底的幽怨与无奈。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而哀伤的,尤其是结尾的“不堪听”,更是道出了诗人在面对离愁时的无力感与绝望。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又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内心的共鸣,展现了明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时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袅袅疏枝带露轻:轻柔的露水挂在稀疏的树枝上,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美丽,暗示心境的脆弱。
  2. 隔帘棂,丝丝牵缀别离情:窗帘的缝隙透出细微的声音,暗示离别的愁绪在不断牵引着思念。
  3. 最难胜:表达对这种离愁的无奈与难以承受的情感。
  4. 幽恨只凭羌管诉,调凄清:使用羌笛来诉说内心的幽怨,音乐的凄清增强了悲伤的氛围。
  5. 临风半是断肠声:微风中传来的声音让人感到心痛,暗示着伤痛是无处不在的。
  6. 不堪听:结尾展现出诗人对这种情感的无奈与不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断肠声”比喻极度悲痛的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袅袅”和“丝丝”,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孤独与无奈的情感基调,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新与脆弱,暗示诗人的柔情。
  • 疏枝:象征孤独和离别,传达出内心的空虚。
  • 羌管:象征音乐与诉说,代表情感的宣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羌管”指代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花
    C. 一种动物
    D. 一种饮料

  2. “不堪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绝望
    C. 平静
    D. 兴奋

  3. 诗中的“袅袅”用来形容什么? A. 大雨
    B. 烟雾
    C. 露水
    D. 风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离别与思念,但更多强调女性的柔情与细腻情感。
  • 柳永《雨霖铃》:同样是离愁的主题,但在表达方式上更具豪放,情感更为激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