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俗念 论性》
时间: 2025-01-10 21:51: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俗念 论性
作者: 尹志平 〔元代〕
腾今跨古,这灵明觉性,本无亏少。
个个圆成谁肯认,逐境迷迷颠倒。
万种施为,千般做造,都向心头了。
些儿玄妙,问君何日知道。
不入无相玄门,浮名难舍,贪看闲花草。
口解清谈心未悟,不觉轮回来到。
好契真机,惊回幻梦,自在游三岛。
长生有分,永超人世衰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探讨了人的灵性与觉悟,表达了对人生迷境的反思。作者指出,灵明的觉性本无缺失,但人们却迷失在世俗的境界中。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圆满的境地,但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无论进行多少行为和创造,最终都归结于内心的领悟。诗中提到的“玄妙”是指一种深奥的境界,诗人询问何时能真正明白这一点。若不进入无相的玄门,便难以摆脱浮名与世俗的牵绊,仍然会沉醉于表面的花草之中。虽然口头上侃侃而谈,但内心却未能真正领悟,不知不觉中便陷入轮回。若能契合真实的机缘,便能惊醒幻梦,自在地游历于理想的境界。长生有分,便能超脱世俗的衰老。
注释:
- 腾今跨古:意指超越时空,理解古今的变化。
- 灵明觉性:指人内心深处的觉悟和灵性。
- 逐境迷迷颠倒:被外界环境所迷惑。
- 浮名难舍:难以放下虚伪的名声和表象。
- 玄门:道教所指的无形、无相的境界。
- 三岛:传说中的仙人居住地,象征理想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志平,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主要围绕道教哲学与人生思考,风格简练而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哲学思想盛行。诗人通过对灵性与世俗的反思,表达对内心觉悟的渴望。
诗歌鉴赏:
《无俗念 论性》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透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的追求。开篇“腾今跨古”,既显现出诗人对历史的认识,也暗示了灵性的永恒。诗人将人内心的觉性与外在世界的迷惑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失,表现出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追求。
在“个个圆成谁肯认”一句中,诗人强调了个体的圆满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暗示真正的觉悟往往被世俗的偏见所遮蔽。接下来的“万种施为,千般做造,都是向心头了”,进一步指出,无论外在多么喧嚣,真正的答案始终在内心,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
诗的最后部分提到“长生有分,永超人世衰老”,展现了诗人对超越死亡与衰老的理想追求,传达了一种希望与解脱的情感。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思考空间,让人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腾今跨古:象征着时间的跨越,体现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 这灵明觉性,本无亏少:强调内心的灵性本质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失。
- 个个圆成谁肯认:反映出人们在追求圆满的同时,往往不认识这一点。
- 逐境迷迷颠倒:形象地描绘出在外在环境影响下的迷失状态。
- 万种施为,千般做造,都向心头了:强调所有的行为最终都应归于内心的领悟。
- 些儿玄妙,问君何日知道:质疑何时才能真正领悟到深奥的道理。
- 不入无相玄门:暗示不进入更高的境界就难以解脱。
- 浮名难舍,贪看闲花草:表达对世俗名利的依恋和对表象的沉迷。
- 口解清谈心未悟:虽然口头上讨论哲理,但内心却未能真正理解。
- 不觉轮回来到:反映出对轮回的无意识和无奈。
- 好契真机,惊回幻梦:一旦契合真实的道理,便能从梦境中觉醒。
- 自在游三岛:向往超然的理想境界,象征自由和长生。
- 长生有分,永超人世衰老:表达对超越时间和衰老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名难舍”比喻对名利的执着。
- 对仗:如“万种施为,千般做造”,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强调内心觉悟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探讨人的灵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觉悟的重要性,呼唤对真实自我的追寻与超脱,表达出对长生与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灵明觉性:象征内心的真实与觉悟。
- 浮名:代表世俗的名利和表象。
- 三岛:象征理想的自由境界,隐喻长生不老的追求。
- 轮回:表现对生死与世俗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灵明觉性”主要指什么? A. 个人的名声
B. 内心的觉悟与灵性
C. 外在的环境 -
“逐境迷迷颠倒”体现了怎样的心态? A. 明明白白
B. 迷失与困惑
C. 超脱自在 -
诗中提到的“三岛”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理想的境界与长生
C. 轮回的痛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无俗念 论性》与《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现实的忧虑,而《无俗念 论性》则更关注内心的觉悟与超脱。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