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列岫屏开倚碧空。
翠峰重。
是谁点染画图同。
起云中。
峰欲断时何物补,
借云封。
如迎似送傍孤篷。
忆龙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青翠的山峰在碧空下的壮丽景象。山峰重重叠叠,宛如画中景色。云彩从山中升起,仿佛在为这画面添色。若山峰似乎要与天空断开,那么什么来补充这一缺失呢?唯有借助云来封住这一空隙。就像迎送之间,孤独的船篷在水边荡漾,让人不禁怀念那龙峰的美丽。
注释:
- 列岫:形容山峦的排列,"列"表示成列,"岫"指山峰。
- 倚碧空:依靠在碧蓝的天空下。
- 翠峰:绿色的山峰,象征着自然的美。
- 点染:用色彩点缀,形容画中的生动景象。
- 峰欲断:山峰似乎要与天边断开。
- 借云封:借助云彩来遮掩,形容一种巧妙的修饰。
- 孤篷:孤独的小船篷,象征孤寂和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侯文曜(?-?),清代诗人,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情感细腻,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侯文曜游历山水时,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诗中描绘的场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美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列岫屏开倚碧空”这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开阔的自然风光之中,蓝天与青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接下来的“翠峰重”,则强调了山的层叠和壮丽,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是谁点染画图同”一句,不仅突出了自然的色彩丰富,更隐喻了生活中多彩的经历。诗人通过“起云中”展现了云雾缭绕的神秘感,仿佛在与自然进行对话,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
“峰欲断时何物补”,则体现了诗人对山与天空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与孤独的感慨。而“借云封”,则展现了一种无奈的美,仿佛在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空缺,唯有用云彩来掩盖。
最后两句“如迎似送傍孤篷。忆龙峰。”将诗的情感升华,孤独的小船与山峰的相忆,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列岫屏开倚碧空:山峦层叠,犹如屏风般支撑着碧空的美景。
- 翠峰重:青翠的山峰重重叠叠,展现出层次感。
- 是谁点染画图同:自然的美丽如画,似乎有人用心点缀。
- 起云中:云彩从山中升起,增添了神秘感。
- 峰欲断时何物补:山峰与天边相隔,似乎要断裂。
- 借云封:用云彩来遮掩这份空缺。
- 如迎似送傍孤篷:就像在迎送之间,孤独的小船靠近岸边。
- 忆龙峰:表达了对龙峰的怀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屏风,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层次感。
- 拟人:云彩被赋予了“点染”的能力,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孤独的理解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人以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列岫: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 碧空:象征清新与广阔,带来心灵的宁静。
- 翠峰:象征希望与生机,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孤篷:象征孤独与思念,反映了人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列岫屏开”的意象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的层次感
- B. 天空的颜色
- C. 云的形状
- 答案:A
-
“峰欲断时何物补”中“物”指的是什么?
- A. 云
- B. 水
- C. 风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孤篷”最能代表什么情感?
- A. 欢愉
- B. 孤独
- C. 希望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侯文曜的《太平时 起云峰》更侧重于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多地融入了哲理思考与人性反思。两者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山水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