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李郎中净律院梡子树
作者: 包何 〔唐代〕
本梡稀难识,沙门种则生。
叶殊经写字,子为佛称名。
滤水浇新长,燃灯暖更荣。
亭亭无别意,只是劝修行。
白话文翻译
这棵梡树稀少而难以辨认,唯有沙门(僧人)种植才能生长。
它的叶子与经文中书写的字不同,果实却是佛教的称号。
用过滤过的水浇灌它,使其新枝长得更茂盛;
燃起明亮的灯光,使它更加旺盛。
这棵树亭亭而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劝导人们修行。
注释
- 梡(fán):一种树,木材坚硬,生长缓慢。
- 沙门:指僧人,常用于佛教中。
- 叶殊经写字:指树叶与佛经中的文字、字形不同。
- 子为佛称名:果实被称为佛的名称,暗指其重要性。
- 滤水:过滤过的水,代表净化。
- 燃灯暖更荣:点燃灯火,象征知识的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何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佛教思想,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梡树的描写,表达对佛教修行的向往和劝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梡树为主题,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和特征的细致描写,引申出对佛教修行的思考。诗中“沙门种则生”句,强调了修行者的作用,暗示只有在有信仰和修行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茁壮成长。接着,诗人利用“滤水浇新长”和“燃灯暖更荣”两个意象,象征着信念和知识的滋养,进一步深化了修行的主题。诗的最后一句“亭亭无别意,只是劝修行”直接点明了主题,既有对梡树的描绘,又有对佛教修行的劝导,展现出诗人对生活、信仰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在意象上清新脱俗,更在情感上真挚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第一句“本梡稀难识”点出梡树的稀有与不易辨认,暗指修行的艰难;
第二句“沙门种则生”则说明了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让灵魂的树木生长;
第三句“滤水浇新长”通过意象表现出净化和滋养的重要性;
第四句“燃灯暖更荣”则象征着知识与信仰的照耀;
最后一句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传达了诗人希望世人能够明白修行的意义。
修辞手法
诗中采用了比喻(如“梡子树”象征修行的生命)、拟人(如“亭亭无别意”赋予树木的情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佛教修行展开,强调修行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梡树:象征着生命、成长和修行。
- 沙门:代表修行者,传达出信仰的重要性。
- 滤水:象征净化与滋养,推动修行的进程。
- 灯火:象征知识与光明,指引修行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佛教修行
C. 爱情故事
D. 社会现象 -
“亭亭无别意”中的“亭亭”指的是什么? A. 树的姿态
B. 人的情感
C. 天气变化
D. 生活状态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对仗
B. 比喻与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包何的这首诗更注重对宗教修行的探讨,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的思乡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