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近海川原薄,人家本自稀。
黍苗期腊酒,霜叶是寒衣。
市井谁相识,渔樵夜始归。
不须骑马问,恐畏狎鸥飞。
白话文翻译:
这片靠近海边的田野稀薄,人家的数量本就少。
种着黍苗的田野,正值腊月酿酒的季节,霜打的树叶则成了寒冬的衣裳。
在市井上谁又能互相认识呢?渔夫和樵夫夜晚才开始归来。
不必骑马去询问,因为我害怕惊扰到在空中翱翔的海鸥。
注释:
- 近海川原薄:靠近海的平原稀薄,意指土地不肥沃。
- 人家本自稀:人家本就少,指居住的人口稀少。
- 黍苗:指黍的幼苗,常用来酿酒。
- 腊酒:腊月酿制的酒,象征丰收和庆祝。
- 霜叶:霜打过的树叶,通常指秋冬季节。
- 市井:指市集或街道,形容人们的生活场景。
-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代表劳动者。
- 狎鸥飞:狎鸥即海鸥,飞翔在空中,表达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包何,生于唐代,具体生平不详,诗作多反映农村生活和田园景象,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创作背景:在唐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的衰退,许多诗人开始关注农村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此诗正是反映了作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江上田家》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诗作。诗中的第一句“近海川原薄”便勾画出一幅靠近海的田野风光,土地贫瘠,寓意着农民的艰辛与生活的窘迫。接着,诗人引入了“黍苗期腊酒”的意象,黍苗的生长与酿酒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收的喜悦。然而,霜打的树叶却暗示了寒冷的来临,象征着生活的艰苦。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进一步描写了市井的冷清与孤寂,渔夫和樵夫夜归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生活的节奏与自然的和谐。最后一句“不须骑马问,恐畏狎鸥飞”的意象,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似乎是对喧嚣世界的轻轻拒绝。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近海川原薄:描绘了靠近海边的平原,土地不肥沃,暗示农业困境。
- 人家本自稀:表示居住在此地的人并不多,生活显得孤独。
- 黍苗期腊酒:将农业和饮酒文化结合,暗示丰收的季节。
- 霜叶是寒衣:霜叶象征着寒冷的季节,反映出自然的严酷。
- 市井谁相识:市集的冷清,表达人际关系的疏离。
- 渔樵夜始归:描绘劳动者晚归的情景,增添生活的真实感。
- 不须骑马问:表达了对外界的无所谓,体现内心的平静。
- 恐畏狎鸥飞:对自然的敬畏,暗示对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黍苗期腊酒”、“霜叶是寒衣”,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比喻:用“霜叶”比喻寒冷的冬季,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描绘与思考,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田家:象征着农村生活的朴素与真实。
- 黍苗:象征着希望与丰收,体现农耕文化。
- 霜叶: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脆弱。
- 渔樵:代表劳动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近海川原薄”意思是: A. 地势高耸
B. 土地贫瘠
C. 人口稠密
D. 海水丰盈 -
“黍苗期腊酒”中提到的“腊酒”是指: A. 冬天的酒
B. 秋天的酒
C. 夏天的酒
D. 春天的酒 -
“市井谁相识”表达了: A. 人际关系密切
B. 人际关系疏远
C. 社区活动频繁
D. 交流热络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包何的《江上田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关注自然与乡村生活,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而包何则描绘了农村的艰辛与人际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的文化背景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