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山下泊船怀别润州杲上人》
时间: 2025-01-11 05:13: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梁山下泊船怀别润州杲上人
作者: 林逋 〔宋代〕
画图行李是随缘,
立别江头两霁天。
铁瓮独归三月寺,
铜瓶轻挂两潮船。
吟焚篆籀香初竭,
老拥云霞衲已穿。
昨夜西梁山下月,
为师怀想几凄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江边送别友人时的情感。画图和行李都是随缘而聚,离别时在江边仰望晴空,心中感慨万千。铁瓮是寺庙中独自归去,铜瓶则轻轻挂在船上,随潮水而漂流。吟咏诗歌,焚烧香火,刚刚燃尽,老衲已经穿上了云霞般的袍子。昨夜在西梁山下的明月下,怀念师友,心中感到几分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图行李: 指的是绘画与行李,暗示生活的随意与无常。
- 霁天: 雨后天晴的日子,象征清新与希望。
- 铁瓮: 一种容器,常用于寺庙,象征孤独归去。
- 铜瓶: 轻便的水瓶,象征随行的旅途。
- 篆籀香: 这里指香火,篆籀是古代书法的一种,暗示文化和文人的气息。
- 云霞: 形容美丽的云彩,通常与高雅的生活相联系。
- 凄然: 形容悲凉的情感。
典故解析
- 西梁山: 地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作怀旧与思念的象征。
- 三月寺: 可能指的是春天的寺庙,象征宁静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季仲,号孤山,浙江杭州人。因其隐逸生活和清新脱俗的诗风,受到后世的推崇。林逋喜爱山水,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送别友人之际,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友谊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林逋的《西梁山下泊船怀别润州杲上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送别时的惆怅与孤独。开头两句“画图行李是随缘,立别江头两霁天”,以自然景象为引,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也隐含了人生如梦、随缘而行的哲理。接着,诗人描绘了铁瓮、铜瓶等意象,象征着归去的沉重与旅途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心理的复杂。
“吟焚篆籀香初竭”,此句不仅描绘了吟诵诗歌时的宁静,也暗示了文人生活的消逝,带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两句“昨夜西梁山下月,为师怀想几凄然”,将情感推向高潮,明月与思念交织,抒发了诗人对师友的怀念及人生的无常。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反映了林逋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图行李是随缘: 生活如画图与行李,随缘而聚,体现出一种淡泊的心态。
- 立别江头两霁天: 在江边分别,眼前晴朗的天空,与心中的忧伤形成对比。
- 铁瓮独归三月寺: 独自回归寺庙,象征孤独与宁静。
- 铜瓶轻挂两潮船: 旅途中轻松的心情,体现了对生活的随遇而安。
- 吟焚篆籀香初竭: 吟诵诗歌,香火渐熄,象征文人生活的短暂与追求的无奈。
- 老拥云霞衲已穿: 老衲披着云霞般的衣袍,象征高雅与沉静。
- 昨夜西梁山下月: 昨夜的明月引发对友人的思念。
- 为师怀想几凄然: 对师友的怀念中透出悲凉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将生活比作画图与行李,形象生动。
- 对仗: 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添了音韵美。
- 意象: 明月、江水、香火等意象丰富,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 象征思念与离别,常用于抒发情感。
- 江水: 代表流逝的时光与生命的无常。
- 香火: 象征文人生活与精神追求的消逝。
- 云霞: 代表高洁与宁静的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霁天”指的是什么?
a) 雨后天晴
b) 乌云密布
c) 暴风雪
d) 晨雾弥漫 -
“吟焚篆籀香初竭”中的“篆籀”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香火
b) 一种书法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品
答案
- a) 雨后天晴
- b) 一种书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亮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林逋与李白在思念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林逋更显细腻与沉静,而李白则多了豪放与奔放。
- 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直白,而林逋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隐含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深入解析诗词的技巧与艺术特点。
- 《林逋研究》:专门研究林逋生平与创作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