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寺居和酬叶次公》

时间: 2025-01-26 00:11:40

午日猛如焚,清凉爱寺轩。

鹤毛横藓阵,蚁穴入莎根。

社信题茶角,楼衣笐酒痕。

中餐不劳问,笋菊净盘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日猛如焚,清凉爱寺轩。
鹤毛横藓阵,蚁穴入莎根。
社信题茶角,楼衣笐酒痕。
中餐不劳问,笋菊净盘樽。

白话文翻译:

正午的阳光烈火般炽热,我在寺庙的凉亭中倍感清爽。
白鹤的羽毛横卧在青苔上,蚂蚁的巢穴深入了莎草的根部。
社日的祝福在茶角落写下,楼台上酒痕显现着往日的欢愉。
中午的饭菜无需多问,清爽的竹笋和菊花装点着干净的酒杯。

注释:

字词注释:

  • 猛如焚: 形容阳光非常猛烈,如同被焚烧一般。
  • 清凉爱寺轩: 寺庙的凉亭让人倍感清凉。
  • 鹤毛: 指白鹤的羽毛。
  • 藓阵: 青苔的生长状况。
  • 社信: 社日的祝福,祭祀土地神的习俗。
  • 笐酒: 酒的痕迹,指饮酒留下的印记。
  • 净盘樽: 干净的酒杯,象征清新洁净的饮食。

典故解析:
“社信”指的是古代社日祭祀的习俗,社日是春秋时期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诗中提到的社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面山,浙江人,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体现出恬淡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林逋在寺庙中避暑时,正值夏日,表现了他在炎炎夏日中的清凉感受,以及对自然的欣赏与对人情世故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夏日,诗人在寺庙中享受清凉的场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开篇以“午日猛如焚”点出气候的炎热,接着以“清凉爱寺轩”引入了寺庙的宁静与清凉,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白鹤的优雅与蚂蚁的勤劳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画面。

在社日的祝福和酒痕的描写中,林逋似乎在追忆着过去的欢愉与人际交往,但他又不以此为重,表达出一种对世俗的淡然。最后一句“中餐不劳问,笋菊净盘樽”更是体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珍视,清淡的饮食反映出他心灵的澄明与对生活的满足。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也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午日猛如焚: 正午时分,太阳的烈焰让人感到灼热。
  2. 清凉爱寺轩: 在寺庙的凉亭中,恰恰是避暑的好地方,令人喜爱。
  3. 鹤毛横藓阵: 白鹤的羽毛横陈在青苔上,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4. 蚁穴入莎根: 描述了蚂蚁的活动,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细微之处。
  5. 社信题茶角: 记录了社日的祝福,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6. 楼衣笐酒痕: 酒痕在楼台上留下,象征着往日的欢聚。
  7. 中餐不劳问: 中午的餐食无需多问,暗示了作者的淡泊。
  8. 笋菊净盘樽: 清新的竹笋和菊花摆放在干净的酒杯中,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 “猛如焚”用火焰比喻阳光的炽热,增强了感受的强烈性。
  • 对仗: “笋菊净盘樽”与“社信题茶角”形成对仗,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一种禅意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午日: 代表炎热与时光的流逝。
  • 寺轩: 象征宁静与避世。
  • 鹤毛与蚁穴: 体现自然的生机与细腻。
  • 社信与楼衣: 传递人情与往事的温暖。
  • 笋菊: 象征清新与简朴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午日猛如焚”主要形容什么?
    A. 寺庙的宁静
    B. 阳光的炎热
    C. 酒的味道
    答案: B

  2. “社信题茶角”中的“社信”指什么?
    A. 社日的祝福
    B. 一种饮品
    C. 一种植物
    答案: A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奢华
    B. 淡泊明志
    C. 忙于应酬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偶成》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林逋与王维的作品在描写自然与内心宁静上有相似之处,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淡泊,二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大辞典》
  • 《林逋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