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时间: 2025-01-10 18:56:32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文翻译

在十年春天,齐国出兵攻打我们。国君准备出征,曹刿请求面见国君。乡里人说,肉食者(指贵族)出谋划策,曹刿对此表示不屑,认为肉食者庸俗,无法远虑,于是他进宫面见国君。国君问怎么打仗,曹刿道:“衣食的安宁不能独自享有,必须分给百姓。”国君回答:“我不会增加牺牲和礼物,必须以信义为先。”曹刿说:“小的信义未能建立,神明也不会保佑。”国君又说:“小的和大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察觉,必定要以情感来处理。”曹刿回答:“这是忠诚的表现。”于是他认为可以一战,便请求随行。大家一起乘车,去长勺作战。国君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可以。”齐国人击鼓三次,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失败,国君想要追击,曹刿说:“还不可以。”他下车查看敌军的车辙,登上车轼向远方眺望后,才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后,国君询问胜利的原因,曹刿回答:“打仗靠的是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军士气耗尽,我的士气却充沛,所以获胜。大国之事难以测量,恐怕会有埋伏。我看到敌军的车辙混乱,旗帜也倒下,所以才追击。”

注释

  • 肉食者:指的是贵族或统治阶级,意指他们的谋划常常缺乏实用性。
  • :在古代战争中,信义是决策和士气的重要因素,缺乏信义则难以得到士兵的支持。
  • :指的是处理事务时应有的情感和人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丘明,先秦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主要以《左传》和《国风》闻名。其作品在文学和历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对战事的分析和论述上,展现了深刻的军事智慧和政治洞察力。

创作背景

《曹刿论战》诞生于春秋时期,当时各国争霸,政治斗争频繁。其内容通过曹刿与国君的对话,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战略、士气和信义等重要因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和政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曹刿论战》不仅是一篇军事论述,更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哲学作品。通过曹刿与国君的对话,左丘明展示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士气和信义。曹刿的智慧和远见,使得国君在面对敌人的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单凭武力和数量来决胜负。

诗中反复强调“信”和“情”,说明在任何战斗中,士兵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认同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曹刿的分析显示了他对战争深刻的理解,他不仅关注战术上的细节,还关注士兵的内心世界,这在当时的军事思想中极为先进。

在战斗中,曹刿的见解让国君避免了盲目的冲动,强调了观察敌军的状态和变化,这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在当时的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曹刿的果断和敏锐使得国君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获得胜利。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体现了古代军事论述的特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使得《曹刿论战》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描述战争的背景和国君的决策。
  •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揭示曹刿的身份和他面临的质疑。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回应,表明他对贵族的轻视和自信。
  •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国君提出对战争的看法,强调分配民众的利益。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反驳,指出小恩小惠不足以赢得民心。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国君强调信义的重要性。
  •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继续论述,信义未建立,就得不到神明的保佑。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国君谈及法律与情感的关系。
  •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可以作战,表明忠诚的重要性。
  • 战则请从。:曹刿请求随行作战。
  •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描述战斗的紧张氛围和曹刿的判断。
  •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国君想要追击,曹刿保持冷静。
  •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胜利后的反思,揭示战争的本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曹刿与国君的对话,展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突出曹刿的智慧。
  • 比喻:将士气与信义比喻为战斗的动力,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主题思想

《曹刿论战》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战争中士气和信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军事理论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了真正的战略思考不仅仅是战术的运用,更是对人心和情感的把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士气:代表战斗中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战斗结果。
  • 信义:作为战争和政治中最重要的道德力量,是凝聚人心的关键。
  • :体现了人性和人际关系在战争中的作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曹刿认为,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 A. 武力
    • B. 士气
    • C. 数量
    • D. 地势
  2. 国君在准备战争时,听取了谁的意见?

    • A. 将军
    • B. 曹刿
    • C. 贵族
    • D. 百姓
  3. 曹刿对“肉食者”的看法是?

    • A. 崇拜
    • B. 轻视
    • C. 尊重
    • D. 忽视

答案

  1. B (士气)
  2. B (曹刿)
  3. B (轻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孙子兵法》:古代军事经典,论述战争的策略与智慧。
  • 《左传》:历史记载,包含丰富的战争故事和政治智慧。

诗词对比

  • 《孙子兵法》与《曹刿论战》:两者均强调战略与士气的重要性,但《孙子兵法》更侧重于兵法和战术的系统论述,而《曹刿论战》则通过对话展现了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左传》:左丘明的历史著作,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孙子兵法》: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作品,启发了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相关诗句

十年春,齐师伐我。下一句是什么

公将战。上一句是什么

公将战。下一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上一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下一句是什么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上一句是什么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下一句是什么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上一句是什么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下一句是什么

乃入见。上一句是什么

乃入见。下一句是什么

问:何以战?上一句是什么

问:何以战?下一句是什么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上一句是什么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下一句是什么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上一句是什么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下一句是什么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上一句是什么

十年春,下一句是什么

齐师伐我。上一句是什么

齐师伐我。下一句是什么

公将战。上一句是什么

公将战。下一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上一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下一句是什么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上一句是什么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下一句是什么

又何间焉?上一句是什么

又何间焉?下一句是什么

刿曰:肉食者鄙,上一句是什么

刿曰:肉食者鄙,下一句是什么

未能远谋。上一句是什么

未能远谋。下一句是什么

乃入见。上一句是什么

乃入见。下一句是什么

问:何以战?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