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念奴娇》
时间: 2025-01-10 23:18: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村篱落,玉亭亭为问何其清瘦。
欲语还愁谁索笑,临水嫣然自照。
甘受凄凉,不求识赏,风致何高妙。
松挨竹拶,更堪霜雪。
争奈终是冰肌,也过了几个,晴昏雨晓。
冷艳寒香空自惜,後夜山高月小。
满地苍苔,一声哀角,疏影归幽渺。
世无和靖,三花两蕊不少。
白话文翻译
在孤零零的村落中,篱笆旁的亭子显得格外清瘦。
想要开口却又愁苦,谁来索取笑声?
在水边轻轻照映,甘愿承受这凄凉,不求外人欣赏,
这风雅气质何其高妙。
松树挨着竹子,难耐霜雪。
可惜终究只是一身冰冷的肌肤,已经过了多少个晴天和雨夜。
冷艳的香气空自珍惜,夜深山高月小。
满地的苍苔,一声哀角,寂寞的影子归于幽暗。
世上再无和靖,三花两蕊也不再。
注释
- 孤村:孤独的村落。
- 篱落:篱笆和小道的结合,形容环境的清幽。
- 玉亭亭:形容亭子如玉般清丽。
- 嫣然自照:指水面上倒影美丽,映照出自己的容颜。
- 甘受凄凉:愿意承受孤独和凄凉的环境。
- 冰肌:比喻自己清冷的气质。
- 和靖:指苏东坡和苏轼的和靖之交,暗示诗人对友谊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长庚,宋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闻名。生平事迹较为模糊,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邃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孤独和清冷的环境中,诗人面对周遭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产生了深刻的感慨,反映了宋代士人的心境与情怀。
诗歌鉴赏
《酹江月》是一首表达孤独与清冷美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开头的“孤村篱落”设定了一个清幽、孤独的环境,接着“玉亭亭为问何其清瘦”既描写了亭子的清瘦,又暗示了诗人的孤独。诗人在面对这份孤独时,内心却有着细腻的情感波动,尤其是“欲语还愁谁索笑”,表达了想要倾诉却又无处诉说的苦闷。
诗人甘愿承受这份凄凉,体现出一种大气与洒脱的态度。“风致何高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自己内心孤独的反思。后面提到的“松挨竹拶,更堪霜雪”则在描绘自然景致的同时,暗指诗人的心境。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示了人与自然、孤独与美的复杂关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村篱落,玉亭亭为问何其清瘦:在孤独的村落中,亭子显得清瘦,隐喻诗人内心的孤独。
- 欲语还愁谁索笑:想要说话却又担心无人回应,反映出孤独感。
- 临水嫣然自照:在水边静静地照映自己,表现出一种自我欣赏的清雅。
- 甘受凄凉,不求识赏:愿意承受孤独,不求别人的认可。
- 风致何高妙:感叹自然的高雅与美妙。
- 松挨竹拶,更堪霜雪:松树和竹子在寒霜和雪中相互依偎,象征友谊的坚韧。
- 争奈终是冰肌:可惜自己只是冰冷的外表,内心却渴望温暖。
- 冷艳寒香空自惜:冷艳的香气无处寄托,表现出对美的无奈珍惜。
- 满地苍苔,一声哀角:满地青苔,似乎在诉说着寂寞的悲歌。
- 疏影归幽渺:疏落的影子归于幽暗,形象地表达了孤独感。
- 世无和靖,三花两蕊不少:表达对友谊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肌”比喻诗人的孤冷气质。
- 拟人:如“松挨竹拶”,赋予自然情感。
- 对仗:如“晴昏雨晓”,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村:象征孤独与寂寞。
- 亭子:象征宁静与雅致。
- 松竹:象征坚韧的友谊与自然的和谐。
- 苍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冰肌”指的是:
A. 诗人的美貌
B. 诗人的孤冷气质
C. 冷艳的香气
答案:B -
诗人对孤独的态度是:
A. 愤怒
B. 甘愿承受
C. 忽视
答案:B -
“临水嫣然自照”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我欣赏
B. 对他人的依赖
C. 对孤独的逃避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葛长庚的《酹江月》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孤独感,但风格不同,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细腻柔情,而葛长庚则更为高远冷艳。两者都通过自然描写反映内心情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孤寂与美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清照诗词集》
- 《词学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酹江月》的诗意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