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
时间: 2025-01-11 02:22: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酹江月
作者: 葛长庚
海天秋老,夜凄清坐对香温金鸭。
听得寒蝉声断续,一似离歌相答。
鸿雁初来,骅骝欲去,永夜烧红蜡。
不须别酒,有时亦呷一呷。
丈夫南北东西,何天不可,鸣剑雄开匣。
岂特东湖徐孺子,下得陈蕃之榻。
黄叶声干,碧莲香减,枕上凉萧飒。
出门一笑,四方风起云合。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秋天的夜晚,海天一色显得苍凉,我静静坐在香气扑鼻的金鸭旁。
听着寒蝉断断续续的鸣叫,仿佛在回应着离别的歌曲。
大雁刚刚到来,骏马即将离去,漫长的夜晚里烛火红亮。
不需要特别的酒,有时轻轻呷一口也是可以的。
男子在南北东西之间,何处不能去,拔剑而鸣,气概豪放。
难道仅仅是东湖的徐孺子,能与陈蕃同坐高堂吗?
黄叶的声音干枯,碧莲的香气减弱,枕边凉风萧萧。
出门时一笑,四面风云骤起,气势磅礴。
注释:
- 香温金鸭:金鸭指的是一种美食,香温则是指其香气扑鼻,温度适中。
- 寒蝉:秋季的蝉鸣,象征着孤独和离别。
- 鸿雁初来:鸿雁象征着讯息或归来的朋友。
- 骅骝:指的是一种名贵的马,象征着出行和别离。
- 鸣剑雄开匣:指的是豪杰拔剑的豪情,象征着壮志和英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长庚,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诗歌上颇具才华,尤其擅长描写秋天的景象与情感,诗风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酹江月》创作于秋季,正值诗人对人生、离别、友情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离别的忧伤,也有对豪情壮志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酹江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秋夜的凄清与思索。开篇以“海天秋老,夜凄清”引入,描绘了一个孤寂的秋夜场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寒蝉的断续鸣叫,像极了离别的歌声,增添了一种幽怨的气氛。
在诗中,鸿雁和骅骝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诗人以“永夜烧红蜡”的画面,传达出在漫长夜晚中人们对温暖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而“不须别酒,有时亦呷一呷”则体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表明在孤独中也能找到乐趣。
最后,“四方风起云合”的结尾,点明了广阔的天地与个人的豪情,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有对秋夜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海天秋老,夜凄清坐对香温金鸭”:描绘秋夜的孤寂,金鸭则象征着温暖的生活。
- “听得寒蝉声断续,一似离歌相答”:寒蝉的声音如同离别的歌声,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鸿雁初来,骅骝欲去,永夜烧红蜡”:大雁和骏马的意象表现了离别与期待。
- “不须别酒,有时亦呷一呷”:体现了面对孤独的洒脱态度。
- “丈夫南北东西,何天不可,鸣剑雄开匣”:表达了对理想与追求的豪情。
- “岂特东湖徐孺子,下得陈蕃之榻”:提及历史人物,表达志向与志同道合的情感。
- “黄叶声干,碧莲香减,枕上凉萧飒”:描绘秋天的景象与凉意,渗透孤独感。
- “出门一笑,四方风起云合”:展现了面对世界的自信与豪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蝉声断续”与“离歌相答”,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寒蝉的鸣叫被赋予了人性的情感,使得孤独感更加深刻。
- 比喻:将人生的离别比作寒蝉的断续声,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离别与追求,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索与对理想的执着,传递出一种豪情与洒脱的态度。
意象分析:
- 秋天:象征着成熟与离别。
- 寒蝉:孤独与思念。
- 鸿雁:归来与信使。
- 骅骝:自由与追求。
- 蜡烛:温暖与希望。
- 黄叶:衰败与时间的流逝。
- 碧莲:美丽与清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蝉”象征着什么?
- A) 离别
- B) 快乐
- C) 富饶
-
“出门一笑,四方风起云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悲伤
- B) 自信
- C) 疲惫
-
诗中提到的“骅骝”代表了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名马
- C) 一位诗人
答案:
- A) 离别
- B) 自信
- B) 一种名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描写孤独的情感,但更偏向于对酒的陶醉与自我解脱。
- 《春望》:反映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悲伤,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