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
时间: 2025-01-10 19:2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臧僖伯谏观鱼》
作者: 左丘明 〔先秦〕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白话文翻译
春天,国君要去棠树下观鱼。臧僖伯劝谏道:“凡是小事不足以讨论大事,材料不足以制作器具,君主就不应该去提倡这些。君主要把人民纳入制度之中。因此,要用事物的标准来衡量,称之为轨道;取材于事物的特征,称之为物。如果不遵循轨道与物,那就是混乱的政治。混乱的政治迅速施行,所以必然导致失败。因此,春天打猎、夏天播种、秋天捕鸟、冬天狩猎,都是在农闲时讨论政事。三年之内治理兵器,进而振兴军队,归来时饮酒以数军队的实际情况。昭示文章,明辨贵贱,区分等级,尊重长幼,习惯礼仪。如果鸟兽的肉不能上桌,皮革、牙齿、骨头、角、毛、羽毛不能被制成器具,那君主就不应狩猎,这就是古代的规矩。至于山林、河川的资源,器具的材料,奴仆的事务,官司的职责,并非君主所能掌控的。国君说:‘我将要征土而去。’于是前往,陈列鱼类以供观赏。臧僖伯称病不去。书中说:‘国君射鱼与棠树。’这不是礼节,而且谈论的是遥远的地方。”
注释
- 臧僖伯:古代贤者,名臧,字僖,伯为尊称。
- 轨:指制度、法则。
- 物:指物质、材料。
- 公:指国君。
- 狩:指打猎。
- 非礼:不合礼仪,不符合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丘明,先秦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著有《左传》。他的创作风格注重现实主义,关心政治与历史,强调伦理道德。
创作背景
《臧僖伯谏观鱼》写于春秋时期,反映了当时对政治治理的思考,特别是对国君行为的劝谏,体现了对礼节和制度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臧僖伯的劝谏,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治理的理念。诗中强调“讲事以度轨量”的重要性,说明治理国家应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不能随意而为。此外,诗中提到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反映了古代农耕与狩猎活动的季节性规律,强调了务农的重要性。
臧僖伯对国君的劝谏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思,也反映出对未来治理的远见。他指出,国君的行为应符合礼仪和制度,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整首诗语气严谨,逻辑清晰,表达了对治理国家的深刻思考,警示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与民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春天,国君准备去棠树下观鱼。
-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臧僖伯劝谏道:小事不足以讨论大事。
- 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材料不足以制作器具,君主就不应提倡这些。
-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君主应将人民纳入制度之中。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
- 比喻:用“轨”与“物”来比喻治理的标准与实际情况。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治理国家需要明确的制度和标准,反对随意而为的行为,倡导尊重礼仪和传统。通过臧僖伯的劝谏,传达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象征着财富与生机,观鱼意味着对政事的观察与思考。
- 棠树:象征着礼仪和传统,强调对礼节的重视。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反映出治理国家的美好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臧僖伯劝谏国君什么?
- A. 不应讨论小事
- B. 应该狩猎
- C. 观鱼无益
-
诗中提到的“讲事以度轨量”是什么意思?
- A. 讨论小事
- B. 有标准地讨论政事
- C. 随意讨论
-
国君去哪儿观鱼?
- A. 河边
- B. 棠树下
- C. 湖边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强调礼仪与道德,反映古代智慧。
- 《庄子》:对治理与自然的哲学思考,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诗词对比
- 对比《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可以看出两者在强调礼仪和制度方面的共鸣,反映出古代对政治治理的重视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左传》:了解左丘明的历史与政治思想。
- 《论语》: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探讨礼仪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