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发姑孰城
作者: 吴龙翰 〔宋代〕
鹃啼惊梦敧春枕,
花落迎风打晓窗。
携杖搀先出城去,
角声吹月堕寒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春天早晨时分的情景。诗人被杜鹃的啼叫惊醒,梦中的甜美被打破,春天的床头显得格外沉重。窗外的花瓣在春风中纷纷飘落,轻轻敲打着窗户。诗人带着拐杖,缓缓走出城门,刚走出城外,就听见悠扬的角声在月光下响起,仿佛是将夜色与寒江一同送走。
注释:
- 鹃啼:指杜鹃鸟的叫声,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
- 敧:倾斜的样子,这里形容床头的状态。
- 春枕:春天的枕头,用来形容温暖的春夜。
- 迎风打晓窗:花在春风中飘落,敲打着清晨的窗户声。
- 携杖:带着手杖,显示出诗人的年纪或身体情况。
- 角声:号角声,古代用来传递信息或召集人的乐器声。
- 吹月:在月光下的意境,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堕寒江:落入寒冷的江水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典故解析:
- 杜鹃鸟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有悲伤的意味,因为它的鸣叫常与离别相联系。
- 诗中提到的“角声”常见于古代战争或边境生活中,象征着动荡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龙翰,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真挚情感。吴龙翰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表现了诗人早晨起床时的惆怅与思考,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慨或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诗中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脆弱,以及离别的苦涩。
诗歌鉴赏:
《晓发姑孰城》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春晨的宁静与美丽。首句“鹃啼惊梦敧春枕”,将读者带入一种被打扰的梦境中,杜鹃的鸣叫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唤醒了沉睡中的人。接下来的“花落迎风打晓窗”,则描绘了春风中花瓣飘落的画面,给人一种温柔而又哀伤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短暂与易逝。
诗的后两句“携杖搀先出城去,角声吹月堕寒江”,则从个人的出行转向更广阔的意境,角声的响起象征着新的旅程的开始,同时也带来了对未来的未知与不安。月光下的江水,冷清而又孤独,似乎在反映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无常,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鹃啼惊梦敧春枕:杜鹃鸟的鸣叫打破了春天的美梦,床头因梦而倾斜,表现出一种不安与惆怅。
- 花落迎风打晓窗:花瓣在春风中飘落,敲打着窗户,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春晨气氛,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携杖搀先出城去:手拿拐杖,缓缓走出城,显示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角声吹月堕寒江:号角声在月光下回荡,仿佛在传递某种信息,江水冷冽,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对未来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杜鹃的鸣叫”比作春天的使者,传递出春天的气息。
- 拟人:花瓣“迎风打窗”,赋予了花瓣生命的感觉。
- 对仗:如“携杖搀先出城去,角声吹月堕寒江”,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对孤独与思考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生无常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鹃啼:象征春天的来临,也有离别的哀伤。
- 花落: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角声:象征召唤与思念,带来未知的旅程。
- 寒江:孤独与冷清的象征,反映内心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鸟类是哪个?
- A. 燕子
- B. 杜鹃
- C. 黄鹂
-
“携杖搀先出城去”中的“杖”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工具
- B. 拐杖
- C. 书本
-
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激动
答案:
- B. 杜鹃
- B. 拐杖
-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早晨的情景,但李白的诗更强调急促的旅程与壮阔的自然,而吴龙翰的诗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两者在风格与题材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诗意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