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春次俞兄韵》

时间: 2025-04-28 04:06:23

几日春愁不出行,园林又是了清明。

春风桃李一场梦,夜月江山千古情。

吟倚长松伺鹤到,坐临钓石看云生。

此怀不解自拈出,谩语离骚入笛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日春愁不出行,园林又是了清明。
春风桃李一场梦,夜月江山千古情。
吟倚长松伺鹤到,坐临钓石看云生。
此怀不解自拈出,谩语离骚入笛声。

白话文翻译:

几天来心中春愁未散,园林又迎来了清明时节。
春风拂过桃李,仿佛一场梦,而夜晚的明月与江山则是千古的情怀。
我倚着长松吟唱,等待仙鹤的到来;坐在钓鱼的石头上,看云朵的变化。
这种情怀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随意的言语像《离骚》的词句一样在笛声中飘荡。

注释:

  • 春愁: 春天带来的愁苦,常指春天的无尽思绪。
  • 清明: 清明节,古代的祭扫节日,春季的重要节气。
  • 桃李: 指的是桃花和李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繁华。
  • 夜月江山: 指夜晚明亮的月光照耀下的江山,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与历史情怀。
  • 吟倚长松: 倚靠在高大的松树上吟唱。
  • 离骚: 先秦诗人屈原的名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故国的追求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龙翰,宋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多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季,正值清明节前后,诗人因春愁而未能外出游玩,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思念与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深沉的情感,开头便以“几日春愁不出行”引入,展现了诗人因春季而生的愁绪。紧接着“园林又是了清明”,既有对节气的感慨,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春风带来的桃李花开,仿佛是一场美好的梦境,夜月下的江山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和情感的深厚。

诗人通过“吟倚长松伺鹤到,坐临钓石看云生”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灵魂寄托的渴望。最后一句则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仿佛在说这些情怀不是刻意而发,而是自然流露,像是《离骚》的意境一样,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日春愁不出行”:诗人因春季而感到忧愁,不愿出门游玩。
  2. “园林又是了清明”:时间已至清明,春天的气息愈加浓厚。
  3. “春风桃李一场梦”:春风吹拂下的桃李花开,如梦似幻。
  4. “夜月江山千古情”:夜晚的明月映照着江山,勾起了千古的情怀。
  5. “吟倚长松伺鹤到”:诗人倚靠松树吟唱,期待神仙般的仙鹤出现。
  6. “坐临钓石看云生”:坐在钓鱼的石头上,静静地观看云的变化。
  7. “此怀不解自拈出”:这种情怀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8. “谩语离骚入笛声”:随意的言语像《离骚》的词句一样在笛声中回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桃李比作梦境,增强了诗的意象美。
  • 对仗:如“吟倚长松”和“坐临钓石”,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将情怀、云生等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行为。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愁: 代表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
  • 桃李: 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长松: 表示坚韧与长久的自然元素。
  • 钓石: 象征闲适与自然和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什么?

    • A. 春分
    • B. 清明
    • C. 夏至
  2. 诗人倚靠在什么树上吟唱?

    • A. 柳树
    • B. 长松
    • C. 桃树
  3. 诗中提到的“离骚”是指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屈原

答案:

  1. B. 清明
  2. B. 长松
  3. C. 屈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吴龙翰的《行春次俞兄韵》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忧愁,但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动荡与人生的艰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